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朝鮮定宗
朝鮮王朝第2代國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朝鮮定宗(韓語:조선 정종/朝鮮 定宗 Joseon Jeongjong;1357年7月18日—1419年10月15日),朝鮮王朝的第2位君主,1398年至1400年在位。字光遠(韓語:광원/光遠 Gwang won),曾用名李芳果(韓語:이방과/李芳果 Yi Banggwa),即位後改名李曔(韓語:이경/李曔 Yi Gyeong)。
Remove ads
李芳果是朝鮮王朝開國君主李成桂的第二子,在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即位為朝鮮國王,在位僅兩年,並無實權。第二次王子之亂之後為穩定朝政,下令王室成員不得參政與掌握私兵,並傳位給同母弟李芳遠(朝鮮太宗),成為上王;在其姪兒朝鮮世宗即位後,又被尊為「老上王」。李芳果過世後,朝鮮一度視其為「寄生之君」,並降低其子孫待遇,直到1681年才上廟號定宗,全諡為恭靖懿文莊武溫仁順孝大王。
Remove ads
生平

李芳果是李成桂次子,高麗恭愍王六年(1357年)七月一日誕生於咸興歸州洞的李成桂私邸(咸興本宮),母親是李成桂的元配韓氏(神懿王后)[1];成年後出仕高麗,迎娶高麗名將金慶孫後裔、判禮賓寺事金天瑞的女兒慶州金氏(定安王后)為妻[2][3]。與其他幾位兄弟相比,他生性慎重正直、精通兵法,禑王三年(1377年)五月,與父親一起到智異山,率軍討伐從對馬島來的倭寇[4][5]。李芳果本名不詳,他這個名字是在禑王七年(1381年)四月改的;當時,李成桂請李穡為自己取表字,並根據「果毅相須」(果敢堅毅,相互扶持)的寓意,將第二子、第三子分別改名為「芳果」、「芳毅」[6]。禑王十四年(1388年)正月,李芳果官至判密直司事、受封副萬戶,協助李成桂整肅權臣李仁任的黨羽,使廉興邦、林堅味等人被高麗禑王誅殺[7]。同年五月,李成桂屢次向國王王禑、門下侍中(首相)崔瑩上奏,反對出兵明朝不果,於是發動威化島回軍行「清君側」;李芳果當時跟國王都在成州,聽到消息後與兄長李芳雨等人一起逃離,與李成桂會合[8]。
高麗恭讓王於1389年即位,李芳果就任慈惠府尹,負責侍奉安大妃(高麗恭愍王的後宮),也因參與廢黜王禑父子、擁立恭讓王而位列功臣,並再度出征倭寇[9][10]。恭讓王三年(1392年)四月,李芳果與弟弟李芳遠等人密謀,要除掉由恭讓王任命的忠臣、守門下侍中(副相)鄭夢周;鄭夢周去李成桂家探病後,趙英珪從李芳果府邸拿劍,在鄭夢周返家途中將他暗殺。事後,李成桂派李芳果謁見恭讓王,請求將鄭夢周同黨治罪[11]。同年七月恭讓王被廢黜,李成桂在開城別宮壽昌宮即位為王,建立朝鮮王朝。[12][13][14]朝鮮建國之際,李芳遠積極參與其中;李芳果雖然頗有才能,卻刻意迴避、毫無功勞,因而被李成桂斥責[1][4]。
Remove ads

朝鮮太祖元年(1392年)八月七日,李成桂冊封諸子,李芳果被任命為義興親軍衛節制使、受封永安君;二十日李成桂廢長立幼,將繼室神德王后康氏所生的小兒子、第八子李芳碩立為世子[15][16]。翌年(1393年)十月十七日,李芳果改任三軍府中軍節制使[17]。太祖三年(1394年),李成桂遷都漢城[18]:278。
太祖七年(1398年)八月,李成桂生病,李芳果與其同母兄弟(李成桂元配神懿王后韓氏所生)的兵權,都以訓練不力為由遭到解除。當時鄭道傳準備出兵攻打明朝,有傳聞說他打算趁李成桂養病時,伺機除掉韓氏所生的王子[19][20](不過這個說法有爭議[21])。韓氏第五子、靖安君李芳遠聽說後,於同月二十六日率領親信發動政變,將鄭道傳、南誾、沈孝生、李懃等世子一派的重臣殺掉,掀起第一次王子之亂(戊寅靖社)[22]:136。當時李芳果在昭格殿,為父親祈禱早日康復,聽說政變發生就與一位僕人逃走;李芳遠將他找回,迎接到王宮南門外。李茂說李芳遠已經可以自行上位,李芳遠拒絕、表示欲擁戴二哥李芳果為新王儲(當時李成桂長子李芳雨已經過世),李芳果則說他會盡力而為。於是李芳遠率領大臣上疏,請求廢黜李芳碩、立永安君李芳果為新世子,李成桂在病榻上被迫答應。接著,李芳碩被逐出宮,他與同母兄撫安君李芳蕃、姐夫興安君李濟相繼被殺[20][23]。太祖八年(1398年)九月五日,李成桂傳位於李芳果,被尊為太上王;李芳果改名李曔,於景福宮勤政殿即位,是為朝鮮定宗,世子妃金氏受封為「德妃」[24][25]。
第一次王子之亂後,為安撫民心、而且漢城的機能尚不完善,定宗聽從大臣「避凶」的建議,在定宗元年(1399年)將首都遷回開城[26][18]:278。定宗以自己向來有失眠等毛病為由,常在宮裡以擊鞠為樂,並不掌握實權[27][28]。定宗與後宮育有許多庶出子女、而王妃定安王后沒有生育王位繼承人,被視為是「無嗣」;由於定宗被擁立為王,他將兒子們送去出家當和尚,以求自保[4][29]。此時,他還有三個弟弟在世,分別是三弟益安公李芳毅、四弟懷安公李芳幹、五弟靖安公李芳遠。李芳毅一向低調,並不關心政治[30][31];李芳幹、李芳遠都有意成為王位繼承人,因而很快產生矛盾。定宗二年(1400年)正月二十八日,李芳幹在開城率私兵攻打李芳遠,結果反被擊敗、流放,主謀朴苞被處死,史稱第二次王子之亂(庚辰靖社)[30]。經過兩次王子之亂,定宗在同年二月四日將李芳遠立為「王世子」。曾有大臣主張,古代君主立弟弟為繼承人,會封為皇太弟而不會立為世子,請求改成「王太弟」;定宗則說,他打算直接把這位弟弟當作兒子[32][22]:136。同年四月、五月,定宗採納司憲府兼大司憲權近、門下府左散騎金若采的建議,廢除自高麗傳承下來的私兵制,下令宗室、駙馬等王室成員不得掌握私兵、不再參與朝政,以免掌握兵權、干政而再次引發動亂[33][34]。有一次,定宗與世子李芳遠拜謁李成桂,在德壽宮設宴,李成桂與定宗父子兩人聯句唱和。李成桂作上聯「年雖七十心相應」,定宗作下聯「夜已三更興不窮」並隨之起舞,後來這首聯句被收錄進朝鮮歷代國王文集《列聖御製》,是定宗傳世的唯一一則詩文[35]。
李芳遠被立為世子之後,定安王后曾勸定宗順應李芳遠的心意,盡快傳位給他[4]。定宗二年(1400年)十一月十三日,定宗內禪、王世子李芳遠即位,是為朝鮮太宗[36][37]。當時太上王李成桂還在世,於是定宗成為「上王」,群臣上尊號「仁文恭睿」。太宗四年(1404年),太宗下令還都漢城,太上王李成桂也到漢城終老[38][39],而定宗繼續住在開城仁德宮,閑居養病長達十幾年[40]。等到太宗再傳位給世宗、自己也成為上王,定宗被稱為「老上王」,以作區分[41]。定宗由於主動禪位而被禮遇,太宗在兄長面前自稱為「臣」,將他的兒子們都召回並賜予官爵。定宗也告誡兒子們以寒門自居,因此得以善終[1]。
身後
康熙二十年(1681年)九月十八日,上廟號定宗、追諡恭靖懿文莊武溫仁順孝大王
世宗元年(1419年)九月二十六日,定宗薨於開城仁德宮正寢,享壽六十三歲[42]。定宗庶長子義平君李元生被任命為攝喪主(代理喪主),主持喪事[43];定宗於翌年(1420年)正月三日下葬於厚陵,位於京畿道豐德郡興敎洞癸坐丁向(現在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境內開城市的板門區域)。朝鮮為其上諡號「溫仁恭勇順孝」,明朝賜諡恭靖。由於原有諡號重複了「恭」字,所以刪去「恭勇」二字,合稱恭靖溫仁順孝大王[1][3],而無廟號;此後朝鮮一直以「恭靖大王」稱呼,以益安大君李芳毅(定宗三弟)配享宗廟[44]。
成宗六年(1475年),茂林君李善生上疏,說睿宗生前欲為恭靖大王上廟號「熙宗」、並準備與世祖一起袝廟,但是因為睿宗突然離世而未能成事,不過成宗並沒有回應[45];文臣尹根壽則稱睿宗所定廟號為「安宗」,但是之後被廢棄,仍然只稱呼「恭靖大王」。兩種說法,在《睿宗實錄》中都不見記載[46][47]。燕山君在位期間,隨著成宗祔廟(入祀宗廟),恭靖王、文宗的神主被移出宗廟,遷至西側別廟永寧殿供奉,成為朝鮮王朝第一位祧遷的君主[48][49]。肅宗七年(1681年)九月,肅宗決定為其上「定宗」廟號,諡號也增加四字「懿文莊武」,以符合國王八字諡號的規格,改諡為恭靖懿文莊武溫仁順孝大王[50]。
定宗過世後,世宗轉述前領議政河崙的說法,批評伯父是「寄生之君」,降低他的子孫待遇,到成宗時才恢復[51][52]。宣祖朝左議政李陽元、仁祖朝領議政李弘胄、孝宗朝領議政李景奭等人都是定宗的後代[1]。
Remove ads
家庭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