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獨立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韓國獨立運動(韓語:한국의 독립운동)或朝鮮獨立運動(韓語:조선의 독립운동),是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朝鮮半島民眾為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的反日鬥爭。
沿革
1907年8月1日,日本強行解散朝鮮軍隊,並逼迫高宗讓位,實行所謂的統監政治。許多朝鮮士兵拒絕繳械並攜槍出走,組織抗日武裝,引發大規模的反日義兵運動[1]:49[2]。1909年10月26日,安重根在哈爾濱火車站將統監府首任統監伊藤博文擊斃[3]:34-35[4]:43-45。
1919年的「三一運動」是獨立運動的第一個高潮,韓國獨立人士於中國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32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上海策動了舉世震驚的虹口公園爆炸案。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後,上海被日本攻下,臨時政府的核心人員十餘人流亡到了重慶。從1939年到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國民政府的援助下,在重慶組建了光復軍,宋美齡還特別捐贈了光復軍慰勞金10萬元[5]。後光復軍還在西安成立總務處。光復軍利用其通曉日語的優勢,主要從事書寫標語、對敵廣播喊話等瓦解敵軍工作以及審問敵軍戰俘、破譯敵軍口令等工作[6]。
而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領導人金日成就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共產黨人所領導的游擊隊是主要朝鮮抗日力量之一。金日成所率領的部隊在1937年攻下朝鮮半島北部普天堡鎮,但在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1943年開羅會議,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堅持併力爭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支持,促使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支持在「適當時候」讓朝鮮獨立,並寫入了開羅宣言,確定了韓國獨立的國際地位,奠定戰後韓國獨立的國際法地位[7]:583[8]。
1945年,日本向盟軍無條件投降,美軍軍事佔領朝鮮半島北緯38度以南領土,成立了美軍政廳;蘇聯軍隊佔領北緯38度以北,成立了蘇聯民政廳。
1947年秋,美國在聯合國提出朝鮮半島問題,聯合國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朝鮮半島舉行民選,成立政府後,美蘇撤軍。
然而,1948年的選舉僅在南韓舉行,在選舉結果的基礎上,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布成立。同年9月9日,在蘇聯的支持下,金日成宣布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2月12日,聯合國大會第三屆大會第一百八十七次全體會議通過第195(III)決議案,設立朝鮮問題委員會,由澳大利亞、中華民國、薩爾瓦多、法國、印度、菲律賓、敍利亞各派代表組成[9]。
之後因朝鮮半島兩政府之間存在合法性爭議,爆發了韓戰。最終於1953年簽署停戰協定,兩韓仍分裂至今。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