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朝鮮王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朝鲜王陵
Remove ads

朝鮮王陵韓語:조선왕릉)是朝鮮王朝(1392年-1910年)二十七代國王、王妃以及追尊國王、王妃的陵寢及墓園建築,共有42座,這些墳墓分散在大韓民國的18個地點。王陵用以尊崇祖先及其成就,並宣揚王威[1]。2009年6月,大韓民國境內40座王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為世界文化遺產

快速預覽 世界遺產, 官方名稱 ...
快速預覽 諺文, 漢字 ...
Remove ads

朝鮮王陵形制

朝鮮王陵和王妃陵的形制嚴格遵守中國古代的《周禮》、《禮記》等典籍,並以李朝第一代國王李成桂健元陵為藍本,通常由神道、紅箭門、丁字閣、焚帛爐、神道碑、山神石、石像生、魂游石、長明燈、墓冢、寶頂組成。依據功能劃分,則可分為神道、祭拜區、陵寢區三大部分。

神道部分

在陵區入口,依山水的自然地貌,修建有彎曲的神路,通往祭拜區。

祭拜區

紅箭門是祭拜區的入口,通常為紅色的木柵門。丁字閣為單層建築,面闊為三間,其中間一間向前凸出,平面呈T字形。在舉行陵寢祭祀儀式時,閣內陳設祭主的神位以及供品。在丁字閣旁邊通常設有碑亭,以及祭祀王陵所在之山神靈的山神石。也有水剌房和守僕房。

陵寢區

此範圍包括石牆和其他石建築[2]。朝鮮王陵的寶頂通常依據風水理論,選擇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均為小山脈)環抱之地,背後為主山(來龍),寶頂建在主山的中脊線延長線上。在寶頂之前有名為「魂游石」的長方形石台,供王或王妃的靈魂登台遠眺。魂游石旁邊立有長明燈,其下方是四方或八方的石柱,長明燈兩側為石望柱。寶頂前方陳列有兩對石虎、兩對石羊、文臣和武臣各一對。與中國皇陵石像生沿著神道兩兩對立的縱向排列方式不同,朝鮮王陵的石像生是左右一字排開的。寶頂為圓形,周圍立有十二塊屏風石或十二地支石。在寶頂後面通常圍有半圓形或U形的矮石牆,稱為「曲牆」。寶頂之下為墓穴,通常由地面向下挖掘十尺的深度[3]。朝鮮王朝的王室墓葬分為同原(國王與王妃合葬在同一墓室中)、同原異封(王與王妃合葬在一座陵墓中,但是立兩座寶頂;如果在正妃死後還立有繼妃,則修建一前二後或者一前三後的三座、四座寶頂)、同陵異岡(王與王妃分葬在兩座陵墓中,兩座陵墓緊挨在一起,共用同一個兆域和享殿,但以不同的主山作為墓穴的「來龍」。通常王陵在右側,王妃陵在左側)和異地安葬(王與王妃在不同的地方建造各自的陵園)四種。

朝鮮王朝初期,王陵的兆域範圍為周圍一百步,在肅宗朝營建明陵之後擴大了兆域面積,在其境內種植松、柏、櫟等喬木,以及杜鵑等灌木。寶頂及墓丘上覆蓋的草皮由慕華館種植[4]。根據朝鮮王朝時期的《國朝五禮儀》,王陵(含妃陵和世子墓園)為禁地,禁止居住、樵採、建造私人墳墓。在被劃為王陵兆域的地區,所有的居民和墳墓都要限時遷出。

在朝鮮時期,王陵工程勞役由平民承擔,農忙時期則以僧人代替。睿宗修建昌陵時徵用了七千名百姓,世宗陵在睿宗元年從廣州遷葬至驪州時徵發了五千名百姓和一百五十名工匠,消耗大米一千三百二十三石五斗,鹽四十一石三斗[5]

Remove ads

其他設施

Thumb

其他設施包括:[2]

  1. 曲牆 為保護封墳,而修築而成的五面牆壁
  2. 石虎 為守護陵寢,以石頭打造老虎模樣的守護神,以朝外的姿態站立著。
  3. 石羊 以祈求往者的冥福,驅趕世間邪惡事物之意
  4. 望柱石 這是一對豎立在土堆兩側的石柱。
  5. 封墳 這是國王或皇后遺體放置的地方,也被稱為陵寢或陵墓
  6. 欄干石 這是圍繞著封墳並保護屛風石的石頭。
  7. 魂遊石 一座矩形的石頭豎立在封墳前面,據信是邀請靈魂出來玩耍。
  8. 文人石 放在長明燈左右兩側的文臣雕像。
  9. 長明燈 一個安撫和為靈魂祈禱的燈籠。
  10. 石馬 馬雕像
  11. 武人石 武將的雕像以守衛國王,處於文人石下面
  12. 禮坎 祭祀後燃燒祭文的地方,位於丁字閣後左後方。
  13. 碑閣 豎立碑石之地,前面刻有埋葬君王、王妃的名字,後面則刻有君王的政績。
  14. 丁字閣 這是舉行祭享之地
  15. 參道 這是連結紅箭門至丁字閣之間的石道,左邊較高的石道為「神道」(신도,神明走動之路),而右邊較低的石道為「御道」(어도,君王走動之路)。參訪王陵的人士需依照韓國傳統走「御道」才不失禮儀。
  16. 水剌間 這是準備祭祀所需祭品的地方。
  17. 守僕房 這是王陵守護者居住的地方
  18. 拜位 這是紅箭門旁四角模樣的石板地,為君王或祭官行禮的地方。也被稱為排位或Eoba石
  19. 紅箭門 這門由兩根立著的紅色圓柱,其上為箭模樣的木板,整體漆成紅色的門
  • 屛風石 它是堆積在封墳下面和周圍,用以保護封墳的石頭。

《朝鮮王朝實錄》中記載的厚德王大妃山陵制度[6]

  • 山陵制度:尺用營造尺。
  • 石室廣八尺、高七尺、長十一尺。
    • 兩旁石二, 高各八尺、長各十一尺五寸、厚各二尺五寸。
    • 蓋石二, 廣各八尺、長各十四尺、厚各三尺。
    • 加置蓋石一, 廣五尺、長十尺五寸、中厚二尺、四邊厚一尺。
    • 北隅石一, 高八尺、長十一尺、厚二尺五寸。
    • 門兩邊立石二, 高各八尺、廣各三尺五寸、厚各三尺。
    • 門閾石一, 厚二尺、長七尺、廣三尺。
    • 門扉石二, 高各七尺、廣各三尺五寸、厚各一尺。
    • 門倚石一, 高七尺、廣七尺、厚二尺。
  • 外排地臺石十二,【刻爲覆蓮】厚各一尺八寸、長各九尺、廣各三尺。
    • 地面石十二,【下刻靈芝, 上刻雲彩及十二地神。 雲彩分在左右, 地神在中, 每一石一神。】高各二尺八寸、長各四尺八寸五分、厚各三尺。
    • 隅石十二,【狀似石磬, 下刻靈芝, 上刻靈杵及鐸。 靈杵在左, 鐸在右。】高各二尺八寸、長各三尺九寸、厚各三尺。
    • 滿石十二,【刻爲仰蓮】高各一尺八寸、長各九尺、厚各三尺。
    • 引石十二,【外端牡丹葵花菊花相間彫刻, 每一端一花兒。】長各六尺、方廣各一尺一寸。
    • 石欄干初面地臺排石十二, 厚各一尺五寸、長各六尺八寸、廣各二尺。
    • 隅石十二,【狀似石】厚各一尺五寸、長各四尺四寸、廣各二尺五寸。
    • 石柱十二, 高各六尺三寸。【以一尺爲圓頭, 以一尺三寸, 分作仰覆蓮, 次以九寸爲納竹石端處, 次以二尺一寸, 兩旁分作仰覆蓮葉, 其仰覆蓮葉間, 刻圓如意紋。 仰蓮葉擎竹石端, 覆蓮葉鎭地方石端。 以覆蓮葉下一尺爲納兩旁地方石處, 竝高六尺三寸。】
    • 童子柱石十二,【以一尺一寸爲圓頭, 其內外面, 刻爲雲頭, 其雲頭, 擎竹石連接處。】高各三尺二寸、四面廣各一尺一寸。
    • 地方石二十四, 厚各一尺、廣各一尺一寸、長各四尺三寸。
    • 竹石二十四, 長各四尺九寸、八面各三寸、徑八寸。
    • 薄石二十四, 廣各二尺、厚各一尺、長各五尺五寸。
  • 次面地臺排石十二, 後各一尺三寸、長各七尺五寸、廣各二尺。
    • 隅石十二,【狀似石磬】高各一尺五寸、長各四尺、厚各一尺五寸。
  • 石羊四,【左右各二】長各五尺、廣各二尺八寸、高各二尺五寸。
  • 石虎四,【左右各二】長各四尺、廣各二尺、高各三尺九寸。
  • 石望柱二,【以一尺爲圓頭, 次以頭下一尺五寸, 上刻仰蓮, 下刻雲彩。 次以四尺一寸, 作八面, 其圓(經)〔徑〕一尺一寸。】高各六尺四寸。
  • 地臺石二,【八面有腰】高各二尺六寸、上下圓徑各二尺二寸五分。
  • 燒錢臺石一,【其上四角高, 中平有腰, 刻雲彩。】高一尺五寸, 上下皆方, 四面各三尺一寸。
  • 石床一, 長十一尺、廣六尺三寸、厚一尺四寸。 足石五,【刻爲羅魚頭】 圓徑各二尺、高各一尺六寸。
  • 足石下臺石五, 長明燈頂子石一,【頭圓, 下刻爲雲彩。】 高一尺五寸、圓徑一尺一寸。
  • 蓋石一,【八面雲角】高二尺五寸、上徑一尺一寸、下徑三尺九寸。
  • 隔石一,【八面空其中, 其四面有窓。】高一尺七寸、徑二尺三寸。
  • 臺石一,【上下皆八面, 以其上一尺三寸, 刻爲仰蓮, 次以一尺二寸作腰八面, 每面隅, 皆刻蓮洙, 次以一尺五寸, 上刻覆蓮, 下刻雲足。】高四尺、徑三尺二寸。
  • 有地臺石, 石人四,【二人冠帶, 二人衣甲, 左右各一相向。】長各十一尺五寸、【出地上七尺五寸, 入地下四尺。】廣各三尺、厚各二尺五寸。
  • 拜石一, 長六尺一寸、廣三尺二寸。

北庭及東西庭, 廣各六尺。 北墻底階一級, 高三尺三寸、廣二尺五寸。 地臺、隔石、滿石具。

  • 墻高二尺三寸、長五十五尺, 地臺高九寸, 東西墻底階各一級, 高各九寸、廣各二尺。
  • 墻高二尺三寸、長五十八尺八寸。 地臺高九寸, 南面三階。
  • 上階高一尺、南北廣十四尺、東西長五十五尺五寸。
  • 中階廣二十一尺、高及長與上階同。
  • 下階廣二十七尺、高二尺七寸,【地臺滿石具】長與上階同, 當南東西, 各有小石梯。
  • 右制度, 穿壙其中央, 安大棺處, 深九尺四寸。 四旁地臺石排置處, 深十三尺四寸。 其置地臺石處, 以雜石和土而塡之, 築實厚四尺,【及安大棺處平而止】然後置地臺石, 厚一尺四寸訖, 作石室於其上, 虛其底。
  • 其造排之序,
    • 先置北隅石一,【鑿兩端長各八尺, 廣各一尺五寸, 深各五寸, 令納兩旁石端。】
    • 次置兩旁石各一片, 次置門兩邊立石二於兩旁石之南,【各五寸, 入兩旁石之內。】
    • 置門閾石一於兩邊立石之間, 幾縫罅, 皆用灰彌之訖, 北隅石及兩旁石之外, 以雜石築實, 及石之高而止。
    • 次加蓋石二片,【二片皆從中央長八尺之外, 兩端作頷, 深四寸。 近北一片, 下邊作頷, 長十一尺, 廣二尺五寸, 深四寸。以頷處向內, 跨置兩旁石及北隅石之上, 以防北隅石及兩旁石向內傾仆也。 近南一片, 下邊中央長七尺, 鑿之深四寸, 廣二尺五寸, 令納門扉石上端。】其二片連合處, 以油灰彌之。
    • 又加加置蓋石一片於其上,【凡連合處, 皆以油灰彌之。】其底虛處, 布石灰、細沙、黃土拌(勺)〔勻〕者【灰三分, 二者各一分。】而築之, 厚二尺【謂地臺石, 高一尺四寸及三旁石高六寸合二尺。】訖, 石室內廣八尺, 高七尺, 長十一尺。
    • 又用紙畫天象,【日月星辰皆圖畫】付石室。
    • 蓋石內面北隅石及兩旁石之上, 外三面, 置地臺石十二,【幷南面爲十二】用水鐵引錠十二連合, 虛其南面。【錠形, 兩頭廣, 中央小。 先於地臺石連合兩端, 分鑿一坎, 形及連置後, 以引錠連之, 虛其南面者, 俟安梓宮閉門, 然後周回排設也。 後同。】
    • 以十二隅石及十二地面石, 加於地臺石之上, 相間連排, 虛其南面,
    • 次用滿石十二,【其中央則在面石之上, 其兩端則當隅石中央處。】加於十二隅石及面石之上。【鑿滿石兩端連合處, 以引錠十二連之, 如上項地臺石之排。】
    • 以引石十二, 加於滿石之上,【其引石一端, 出於滿石之外一尺許, 各當滿石連合前。】
    • 以土加於蓋石之上, 而漸築之。【排地臺石訖, 以土築實而平之, 後置隅石面石, 又以土塡築之, 至排滿石亦如之。
    • 自蓋石上至滿石塡築之, 厚五尺寸七。】
    • 又於十二地臺石之外, 隔二尺, 先置石欄干, 初面地臺排石十二, 次置隅石十二, 相間連排, 亦虛其南面, 以石柱十二, 立於隅石之上, 以童子柱石十二, 立於初面地臺排石之上。【童子柱石在石柱之間。】
    • 下置地方石二十四於石柱與童子柱石之間,【地方石, 每於石柱兩間用二, 故爲二十四。】次置薄石二十四於十二地面石之外, 初面地臺石之內, 上施竹石二十四於石柱之間, 其一端接石柱仰覆蓮之下, 一端接童子柱石之上,【竹石每於十二石柱之間用二, 故爲二十四。】 以次周回連排, 皆虛其南面, 用油灰彌之。
    • 又置次面地臺排石十二、隅石十二於石欄干之外, 相間連排, 東西北三面, 各設階一級, 繚以墻。
    • 墻內列石羊四、【左右各二】石虎四。【左右各二】石虎在南, 石羊在北, 相間置之, 皆外向。【自石欄干至石虎相去四尺五寸, 石羊石虎相去十一尺。】
    • 南設三階。 上階東西, 先置地臺石各一, 立石望柱各一於地臺石之上,【自石虎至石望柱相去九尺五寸, 東西石望柱相去三十七尺。】
    • 又於石望柱之西崛地, 以雜石築之, 設燒錢臺石一於雜石之上。【自地臺石至燒錢臺相去十五尺】
    • 中階東西掘地, 立冠帶石人各一。【二人相向】
    • 下階東西堀地, 立衣甲石人各一。【二人相向】
    • 又於下階之中央近南堀地, 埋拜石一, 其石面齊下階之平。
    • 下階直南五十步二尺間, 構丁字閣五間。
    • 於丁字閣西北階上, 設燒錢臺石一, 如上燒錢臺石之排。
    • 又於陵東南山下平地六十步許, 構守陵齋所十七間。
    • 至奉梓宮安於石室訖, 以門扉石二,【上端四寸, 入蓋石南下邊鑿處一端, 下端一尺六寸, 倚立於門閾石之外面。】塞其門, 加門倚石一於扉石之外, 以油灰塗其縫罅, 又以雜石和土築實, 然後置南面地臺石, 次加隅石、地面石、滿石、引石, 又置石欄干, 竝如上項三面之排。
    • 周回旣畢, 乃於蓋石先築之上, 復實以土而堅築之, 陵高十三尺七寸。【滿石上八尺, 下五尺七寸。】
  • 又於陵南近地【卽石床之北】堀地用誌石二片,【靑石出江原道旌善郡】長各三尺三寸、廣各三尺、厚各三寸, 其一爲蓋, 刻誌文。
Remove ads

分佈區域

朝鮮李朝的王陵絕大多數分布於大韓民國京畿道首爾市境內。由於第一次王子之亂中朝鮮王室一度遷都松京(今開城)的緣故,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開城市境內有太祖神懿王后的齊陵和定宗的厚陵。此外,廢王端宗被安葬在其流放地——江原道寧越郡的莊陵。在朝鮮東北部的咸鏡南道境內還分布著李朝四世遠祖的陵墓,即穆祖李安社的德陵和孝恭王后李氏的安陵;翼祖李行里的智陵和貞淑王后的淑陵;度祖李椿的義陵和敬順王后朴氏的純陵;桓祖李子春的定陵和懿惠王后崔氏的和陵。

朝鮮王陵大多採取同兆域分布的形式,如京畿道九里市仁昌洞東九陵(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元陵、綏陵、景陵),京畿道高陽市德陽區龍頭洞西五陵(敬陵、昌陵、明陵、翼陵、弘陵),京畿道高陽市德陽區元堂洞西三陵(孝陵、睿陵、禧陵),京畿道坡州市條里邑坡州三陵(恭陵、順陵、永陵),京畿道南楊州市洪裕陵(洪陵、裕陵),京畿道華城市隆健陵(隆陵、健陵),首爾市獻仁陵(獻陵、仁陵)、宣靖陵(宣陵、靖陵)、英寧陵(英陵、寧陵)、泰康陵(泰陵、康陵)等等。

國王生母及夭折王子的墓地(園)通常也設在王陵墓葬區之內,比如世祖光陵兆域內設有徽慶園(純組生母綏嬪朴氏)和肅宗寧嬪金氏墓;西五陵內設有順昌園(明宗順懷世子墓)、綏慶園(思悼世子生母暎嬪李氏墓)和大嬪墓;洪陵兆域內設有永徽園(高宗之子英親王李垠生母嚴貴妃之墓)和崇仁園(懿愍皇太子李垠及其長子李晉之墓)。

Remove ads

朝鮮王陵列表

更多資訊 墓主, 陵號 ...
  • 王陵與王妃陵所在位置為古地名與今地名對照,其中古地名為《璿源系譜》中的記載
  • 粗體字為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陵墓
Remove ads

登錄基準

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ii)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 (iv)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 (vi)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該基準應最好與其他基準共同使用)。

對標準(iii)具體闡釋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朝鮮王陵與自然和宇宙相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而重要的喪葬傳統。通過風水理論的運用和自然景觀的保留,為祖先崇拜的實踐創造了一種令人難忘的聖地類型。」

對標準(iv)具體闡釋為「朝鮮王陵是一種建築群和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現了朝鮮和東亞墓葬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王陵在對環境的呼應以及獨特的(和規則的)建築物、構築物和相關元素的配置上,通過一系列規定的儀式,體現和加強了祖先崇拜數百年來的古老傳統和仍在進行的實踐。」

對標準(vi)具體闡釋為「通過執行規定的儀式,朝鮮王陵與祖先崇拜的活傳統直接相關。國家祭祖儀式在朝鮮王朝時代定期舉行,並且除了上個世紀的政治動盪時期之外,每年仍由王室組織和崇敬王室的社會為每座王陵舉行。」

Remove ads

注釋

圖片集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