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本位文化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位文化派是1930年代中華民國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論戰中支持文化保守主義[1]的派別,與主張全盤西化論的全盤西化派相對。
簡介
20世紀30年代,中華民國知識界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論戰。[2]這場論戰的開端是1934年8月《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的發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也成為本位文化派的宣言。[3]
代表人物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的作者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孫寒冰、黃文山、陶希聖、章益、陳高傭、薩孟武、樊仲雲等十位教授。《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提出五點認識[4]:
- 現代中國有其地域特殊性和時代性,這就是中國本位的基礎。
- 不應徒然讚美或徒然詛咒古代的中國制度思想,必須把過去的一切,加以檢討,存其所當存,去其所當去。
- 吸收歐、美的文化是必要而且應該的,但不應以全盤承受的態度,而當根據現代中國的需要。
- 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的創造目的是使在文化領域中因失去特徵而沒落的中國和中國人,與別國和別國人並駕齊驅,貢獻於世界。
- 先建設好中國,才能促進世界大同。
總結起來就是「不守舊;不盲從;根據中國本位,採取批評態度,應用科學方法來檢討過去,把握現在,創造未來。」[4]
Remove ads
後續
後期,全盤西化派認識到「現代化不等於西化」,開始從主張「現代化」。本位文化派則表示自己並不主張復古守舊,進而認同「現代化」。[5][6]為調和本位文化派和全盤西化派的觀點,胡適提出「充分世界化」取代「全盤西化」。[3]
另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