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光弼

唐代契丹族將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光弼
Remove ads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國唐代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契丹族人,唐朝著名將領。

快速預覽 李光弼, 時代 ...

生平

Thumb
三才圖會》李光弼像

李光弼之父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長。[2]其母是李楷固女。武則天時,內附唐朝,玄宗開元初年,官至左羽林將軍同正、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以驍勇聞名。李光弼幼時守節氣,善於騎射,能讀班固《漢書》。「嚴毅有大略」,起家左衛郎(左衛親府左郎將)。

天寶初年,官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府、朔方都虞候。五年(747年)官至河西節度王忠嗣的兵馬使,充任赤水軍使。王忠嗣厚待李光弼,常說:「光弼必居我位。」邊塞上稱為名將。八年(750年)任河西節度副使,封薊郡公。十一年(753年)拜單于副都護。以破吐蕃、吐谷渾功,進雲麾將軍,累遷朔方節度副使。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出任河東節度副使,兼雲中太守,加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天寶十五載(756年),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出井陘(河北井陘),與史思明於常山(河北正定)相持四十餘日,四月,郭子儀兵至常山,聯手大破史思明。天寶十五載(756年)五月,郭子儀與李光弼會師於嘉山(今河北曲陽東)大敗史思明。進圍博陵(今河北定縣),軍威大振,河北十餘郡皆歸唐。

至德二年(757年),史思明、蔡希德以10萬進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史稱太原之戰。北都留守李光弼所部不滿萬人,加固城壘'使用各種器械,戰術'屢敗史思明。史思明久攻不破。史思明北返,李光弼乘隙出擊,大敗蔡希德,殲敵七萬人。

乾元元年(758年),李光弼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率軍進擊安慶緒,史思明軍突然渡河,陷汴州(今開封),逼洛陽,李光弼以兵弱被史思明擊敗,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西)。

Thumb
古聖賢像傳略》李光弼像

上元元年(760年),封太尉、中書令。上元二年(761年),魚朝恩與大將僕固懷恩奏稱叛軍不難掃除,皇帝下詔光弼攻洛陽,李光弼被迫進軍,戰於北邙(今河南洛陽北),倉皇之間,唐軍兵敗邙山(今洛陽北),河陽、懷州均陷,光弼退守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肅宗不加罪,命其以太尉充河南副元帥,鎮守臨淮(今安徽盱眙北)。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以精騎圍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光弼移鎮徐州(今屬江蘇)。

寶應元年(762年),封臨淮郡王,鎮壓浙東袁晁起義。

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素與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為宦官所讒。朝廷多次徵召,光弼皆遷延不至,諸將因此不聽指揮[3]

廣德二年(764年),病故於徐州,年五十七歲。贈司空[4]武穆。李光弼墓,在富平縣覓子鄉別家村西北約1公里處。

Remove ads

子孫


注釋

延伸閱讀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