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憕(?—755年),并州文水縣(今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人,祖籍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出自隴西李氏敦煌房[1][2][3],涼武昭王李暠十一世孫[4],神龍年間右台監察御史李希倩的兒子,安史之亂死節忠臣。
生平
李憕早年很聰明敏達,由明經入官,開元初年擔任咸陽縣縣尉,當時張說從紫微令、燕國公外任相州刺史、河北按察使,有個叫劉行的擅長相面,張說問他說:「官員中以後誰會顯貴通達?」劉行稱讚李憕和永和縣尉鄭岩,張說於是就把女兒嫁給鄭岩,妹夫陰行真的女兒嫁給李憕。等到張說出任并州長史、天兵軍大使,將李憕招納在幕府之中。開元九年(721年),張說回朝擔任宰相,李憕又擔任長安縣尉。當時宇文融擔任御史,檢查全國的田地戶口,上奏推薦知名人士崔希逸、咸廙業、宇文順、于孺卿、李宙、李憕為判官,代理監察御史,分路檢查,因為考察合格一起升任監察御史。李憕後歷任兵部郎中、吏部郎中、給事中,他有做官的才幹,通曉文案,很有稱職的名聲[5]。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李憕擔任河南少尹,當時蕭炅為河南尹,依仗權貴,處理政事多有不法之舉,李憕以公正耿直來糾正他,得到眾人的信賴。又有道士孫甑生以旁門左道謀求錢財,假託修煉功德,來往於嵩山,求請錢財無度,李憕每次都拒絕他。蕭炅和孫甑生憎恨李憕,向朝廷誣陷他。天寶初年,李憕因此被外調為清河郡太守,天寶十一載(752年),數次升遷至河東郡太守、本道採訪,到唐玄宗的行在拜見,改任尚書右丞、京兆尹[6]。
天寶十四載(755年),李憕轉任光祿卿、東京留守,判尚書省事。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造反,人心震懼。唐玄宗派遣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御史大夫為主將,在東京招募人馬抵禦叛軍。李憕與留台御史中丞盧奕、河南尹達奚珣安撫將士,修整城池,阻止叛軍進犯。朝廷升李憕為禮部尚書,仍然和以前一樣擔任東京留守。叛軍從范陽出發,到渡過黃河,號令嚴明,唐朝中央的偵查無法探查。叛軍渡過黃河後,攻克陳留郡和滎陽郡,殺死張介然、崔無詖,幾天之內就攻到東京。李憕、盧奕和採訪使判官蔣清燒斷河陽橋,安祿山大怒,圍攻東京。安祿山統領的叛軍,都是外族和漢族的精兵,久經訓練,而封常清的部下大多是市井平民,開始時都不懂戰事。雙方交戰後,封常清的部隊被叛軍鐵騎衝擊,箭如雨下,都心魂恐懼神色沮喪,看到叛軍就四處逃散了。李憕收攏殘兵數百人,聚集折斷的弓弦和箭矢堅守,可是部下不足以戰鬥。李憕對盧奕說:「我輩身負國家重託,立誓不能逃避死亡,雖然力不能敵,仍然要忠於職守!」盧奕也許願堅守本司。殘兵都在夜間沿著繩索離開城市,離棄李憕潰散而去。李憕獨自坐在東京留守官府中,盧奕獨自守在御史台里。封常清向西撤退時,安祿山率領自己的部眾,擊鼓大呼,進入東京,殺掠數千人,箭頭射到宮門上,然後居住在閒置的馬棚中,命人去捉拿並殺害了李憕、盧奕和蔣清三人,用以威懾眾人。安祿山派段子光將李憕、盧奕、蔣清的人頭送到河北,以震懾河北。段子光走了一夜,到達平原郡,平原郡太守顏真卿把段子光處以腰斬,將李憕他們的人頭洗浴後收斂在木匣中,用蒲草做成身體與頭顱續接,哭祭後將三人埋葬了,又把事情上報給朝廷。唐玄宗追贈李憕為司徒,諡號忠懿;追贈盧奕為兵部尚書,追贈崔無詖為工部尚書;追贈蔣清為吏部郎中。安史之亂平定後,再追贈李憕為太尉,還給他的一個兒子五品官[7][8][9][10][11][12]。
李憕通曉《左傳》,產業豐盛,在伊川擁有不少肥沃的土地,上好的水田和旱地,都種上修長的竹子和繁茂的樹木,從城下到闕口,別墅遙遙相望,與吏部侍郎李彭年都有收購土地的癖好。李憕有十二個兒子,兩人出家為僧,與李憕一起遇害,諸子中只有李彭、李深、李沆、李澥、李渭、李汶存活[13][14][15][16]。
家族
- 武威陰氏,陰行真之女[3]
詩文
李憕現存詩歌三首,收錄於《全唐詩·卷一百一十五》
“ | 落日彌綸地,公才畫省郎。詞驚起草筆,坐引護衣香。 雙闕天河近,千門夕漏長。遙知台上宿,不獨有文強。 |
” |
——《和戶部楊員外伯成寓直》 |
“ | 感夢通玄化,覃恩降紫宸。賜錢開漢府,分帛醉堯人。 地隔朝宗慶,亭臨卜洛新。行看廣雲雨,二月次東巡。 |
” |
——《同望幸新亭賜錢公宴》 |
“ | 別館春還淑氣催,三宮路轉鳳凰台。雲飛北闕輕陰散, 雨歇南山積翠來。御柳遙隨天仗發,林花不待曉風開。 已知聖澤深無限,更喜年芳入睿才。 |
” |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
延伸閱讀
[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