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楊再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楊再興(?—1140年),相州湯陰(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人[1],南宋將領,官至武經郎、湖北京西宣撫司第四副將。參與南宋初年的郾城之戰,後與完顏宗弼的一次戰鬥中,被宦官騙,隨後寡不敵眾而陣亡。
生平
早年隸武功大夫、榮州團練使、知郢州曹成麾下[2]。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十一月,朝廷命令叛服不定的曹成率部前往行在臨安,而曹成拒不從命[3]。二年(1132年)正月,朝廷以親衛大夫、建州觀察使、神武副軍都統制岳飛權知潭州、權荊湖東路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4],鎮壓號稱湖東名賊[5]的曹成。楊再興率眾劫營,砍傷神武副軍第五將正將韓順夫,致其傷重而死;又與隨後趕到的神武副軍前軍統制張憲、後軍統制王經激戰,殺死岳飛之弟岳翻[6]。曹成戰敗之後,楊再興被張憲生擒,俯首請降[7]。岳飛不計殺弟之仇,釋楊再興之縛,留用為將[8]。
紹興三年(1133年)二月,朝廷命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神武副軍都統制岳飛[9]平定盤踞吉州的彭友、李滿等人和盤踞虔州的陳顒、羅閒十等人[10]。四月,岳飛所部行至吉州,分遣統領王貴、張憲進兵,生擒彭友、李滿等人。岳飛乘勝進攻虔州,分兵攻打叛軍的幾百座山寨,各處山寨紛紛陷落[11]。九月,副將、承節郎楊再興以平定吉、虔之功,受到詔書褒賞[12]。
紹興六年(1136年)七月,起復檢校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兼營田使岳飛[13]率軍北伐偽齊,楊再興率部收復西京長水縣[14],殺敵五百餘人,俘虜百餘人,奪糧二萬餘石,奪馬萬匹,又燒蔡州糧草[15]。
紹興十年(1139年)五月,金國太保、都元帥、領行台尚書省事完顏宗弼撕毀和議,分兵南侵[16]。六月,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兼營田大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七百戶,食實封二千戶[17]岳飛違詔出師。七月,完顏兀朮得知岳飛本陣駐紮郾城,親率一萬五千騎前來決戰,楊再興在戰鬥中意圖生擒完顏兀朮,單騎沖陣,被金軍重重包圍,力戰斬殺數百人,突圍而出[18]。郾城之戰後,完顏兀朮屯駐臨潁,意圖繼續與岳飛決戰。楊再興率三百輕騎到郾城北小商橋和金兵遭遇,被幾十倍的金軍主力包圍,殺金兵二千餘人,最終被亂箭射中而戰死,而楊再興所中之箭,僅箭簇就重達二升[19]。朝廷追贈七官[20]。
同名人物
- 楊再興(湖南武岡軍人),建炎、紹興年間,因不堪宋廷徵斂,與子正修、正珙等率九十團峒瑤人起義,活動於武岡、全、永、邵等州軍。最終為前軍統制李道討平之。然而籍貫出身與岳飛手下將領楊再興的早期活躍範圍有重合之疑義。
- 楊再興(江西吉水人),傳說為楊邦義之子,楊邦義據守建業被金兵俘虜時拒不受降而死。《虞集全集》與《鴻山楊氏家譜》記載岳飛裨將楊再興是楊邦義的季子,然而籍貫記述與岳飛手下將領楊再興有差異而存在爭議。仔細考究虞集是南宋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孫,楊再興是楊邦義季子說法可能源自虞集著作《道園學古錄》當中的《送楊拱辰序》,內文大義是虞集遇到自稱楊邦義後人的楊拱辰(該名字又與籍貫餘姚的楊拱辰同名)自述出身吉水縣楊邦義五世孫,並且稱楊再興是楊邦義季子的說法,考量虞集所處時代已是元朝時代,此說存疑。
流行文化
受到後世戲曲文學的傳說流行,常被傳說是楊家將的後人,因而衍伸是楊家將後人的文學傳說流傳後世,但嚴謹考證籍貫背景,沒有明確史料能證明楊再興是楊家將一脈相承後人的確切實證。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