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楊名
明朝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楊名(1505年—1559年),字實卿,號方洲,四川遂寧縣(今四川省遂寧市)人[1]。明朝翰林,嘉靖七年四川解元,連中探花。任翰林院編修,因向明世宗直言進諫,而得罪下詔獄被罷黜。
生平
楊名年少時,督學王廷相認為其言語稱奇,補做其門下弟子生員。嘉靖七年(1528年),四川鄉試第一(解元)。嘉靖八年,登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2],授翰林院編修[3]。聽說祖母去世後,請求緊急歸鄉;之後再回朝廷,擔任展書官[4][5]。
嘉靖十一年(1532年)十月,天有彗星,依律群臣進言。楊名上書稱明世宗喜怒失中,用舍不當。其言痛切剛直,世宗懷恨在心,但仍回旨稱其為忠言,並令其不必隱諱。楊名不譜世宗心思,繼續直言道:
吏部是百官之首,尚書為百官之表;然而吏部尚書汪鋐卻是最卑鄙的小人。此外,武定侯郭勛奸詐狡猾,太常寺卿陳道瀛、金贇仁粗鄙酣淫。這幾人,輿論早都稱其不應任用,然而陛下你仍任用他們,這是聖上有偏愛的緣故。諸位大臣進言忤逆了聖上,此心實為可原諒的。大學士李時以愛惜人才為情,既然被聖上嘉獎採納,但吏部卻不為他簽署發批准。臣所說的謂虛文塞責的事,難道完全沒有麼?這些得罪的大臣們,輿論認為應當寬恕,但陛下卻不肯原諒他們,這是聖上有偏怒的緣故。道士邵元節利用點卑鄙技巧,蒙蔽聖上。您曾經下令在內府設齋醮,並命左右大臣為供事奔走,所以致使有不肖之徒在黑夜乞求出入宮門的。如果將這些寫入史冊,後世人們將如何評價?這都是聖上心中稍有的偏激,因此臣敢抒發自己的狂愚。[6]
奏疏呈上後,嘉靖帝震怒,即刻逮捕楊名下詔獄拷訊。汪鋐上書稱道:
楊名是與楊廷和同鄉,最近張孚敬離任,楊廷和的同黨總是計劃要報復,所以這才攻擊我。臣為皇上選拔任用,一心只想重振朝廷綱法,但總有大臣指責我操之過急。而且內閣大臣都在培植黨羽,所以楊名才敢如此欺君放肆。[7]
明世宗深信其言,更加憤怒,於是命錦衣衛追問楊名的主使。楊名數次瀕臨死亡,但沒有什麽可承認的,只說曾將奏疏草稿給同榜進士程文德看過,明世宗遂將程文德一併拿下詔獄。當時侍郎黃宗明、侯補判官黃直論救,均先後入獄[8]。致使三法司再擬楊名罪過,均不能恰當反映明世宗內心想法。於是,明世宗親自下詔,令楊名戍邊,入編伍瞿塘衞。第二年即釋放回來。後來多次舉薦,均不再召用。楊名家居二十多年,侍奉雙親。雙親都死後,他和弟弟楊台在墳墓旁結草廬居住。孝期滿後,因病去世[9][10][11]。隆慶元年,贈光祿寺少卿。
Remove ads
其他
楊名在詔獄期間,明世宗急於尋找其幕後主使。當時牽連到同榜榜眼程文德,程文德自稱是主使,並因此得罪、貶為信宜縣典史。事後程文德在給楊名的一首詩中答道:
百年及第共承恩,四海交情真弟昆;主使何人吾道是,尚祈張膽叩天閽。
——《答楊實卿詩》[12]
家族
楊思寧(五世祖),楊友德(高祖父),楊萬全(曾祖父),楊時景(祖父)。楊洪江(父),母杜氏。
楊台(弟)、楊羲臣(子)。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