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南亞地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東南亞地塊(英語:Southeast Asian Massif)或譯為東南亞高地、東南亞山地,是人類學家讓·米肖(Jean Michaud)於1997年提出的地理區域概念[2][3]。該概念旨在討論居住在亞洲大陸東南部大約300米以上的土地上人類社會的問題,因此不僅限於傳統的東南亞山地地區。它涉及10個國家或地區: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東部、緬甸、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馬來半島和台灣的高山地帶。在這些限制範圍內的人口約為1億,這還不包括過去幾個世紀來在這片高地周圍定居的其他居民。

東南亞地塊的概念在地理上與2002年威廉·范申德爾提出的佐米域(Zomia;源於生活於緬印交界的佐(米)族)的東部部分重疊。相對於佐米域強調對該地區歷史和政治詮釋,東南亞地塊更多地被視為地區和社會空間[4]。
有提議將東南亞地塊單列為亞洲研究的一個細分領域,因為這一地區長期歸屬於不同政體,且皆為弱勢和邊緣化的地帶,因此常常在國別研究內欠缺關注。
Remove ads
文化和現狀
東南亞地塊的地理、政治和文化樣貌皆頗為破碎多元,分屬多國的控制[5]。東南亞地塊從未統一,甚至從未歸屬於同一政治或文化圈;當地長久維持著類似於歐洲封建制度的世襲領主統治[6]。
東南亞地塊長期是其低地宗主的人力物力儲備地,及與他國的緩衝地[7]。
有調查表明,東南亞地塊的住民普遍身為所在國的「少數人群」,其地位傾向於邊緣化,有著與主流人群不同的認同感和地理上的邊緣感。學者泰瑞·蘭博(Terry Rambo)從越南的角度出發,稱之為「迷幻的噩夢[8]」。
學者讓·米肖(Jean Michaud)指出,東南亞地塊的住民經常被稱呼為「國家少數群體」,而米肖質疑這個詞彙,首先並不應冠以「國家」,因為高地居民是跨國群體,且不應以「少數」形容,因為其總規模並不少數;甚至「群體」一詞也有問題,因為這些人群並不足以構成有凝聚力的團體[9][10]。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