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山縣
漳州市的一个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東山縣(閩南語:Tang-soaⁿ-koān)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東南部的東山島上,是漳州市下轄的一個縣,東臨台灣海峽,與台灣隔海相望,南瀕南海靠近廣東省潮汕地區,西隔詔安縣,東北與漳浦縣為鄰。
Remove ads
歷史
這裡的歷史可以追溯至秦朝,當時隸屬於閩中郡。漢朝時改劃為揭陽縣管轄。晉朝義熙九年(413年),劃歸綏安縣。隋開皇十二年(592年),隨綏安入龍溪縣。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置懷恩縣,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入漳浦。
東山一詞,據《詔安縣誌》記載,原是當地的土名[2],閩南語中「東山」與「銅山」同音,明初始稱銅山。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在此布置福建海防,設16個城堡,45個巡司,在東山島建起了銅山城與銅山水寨(全閩五大水寨之一,管轄閩南海防)。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信國公湯和在福建設立5個衛、12個守御千戶所,東山島為鎮海衛銅山千戶所,官兵1220人。
明嘉靖九年(1530年),置詔安縣。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葡萄牙欲佔領大明福建沿海東山島作為據點,與大明帝國發生走馬溪之戰,葡戰敗退出。
嘉靖後期,倭亂最猖獗。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萬曆十年(1582年),戚繼光兩次親臨東山島,並於萬曆九年(1581年)在東山島設「浙兵營」,把總一員、兵額450人,基本消除了倭患。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6年由詔安縣(東山島及其周邊諸小島)和漳浦縣(古雷半島)析置東山縣(因江蘇省已有銅山縣,為避免重名,復用古稱「東山縣」)。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發動了三次東山島進攻戰役:
- 1939年7月11日,日軍進攻東山。國民革命軍蔣鼎文第25路軍韓文英第75師(原為豫西綠林隊伍改編的鎮嵩軍宋天才第32軍縮編)史克勤第224旅(轄第449團、第450團)和鹽警隊(福建稅警第五區600餘人)、福建省保安第9團、東山縣地方團隊和壯丁隊嚴密戒備對抗日軍登陸企圖,最終於7月16日日艦撤走。
- 1939年8月23日日軍發動第二次東山島進攻戰役,日軍指揮澀谷,包括汪精衛和平建國軍鄭天福部,軍艦5艘、汽艇20餘艘、木船30餘艘、作戰飛機8架,在親營、白埕等地登陸,占領薈冬、親營、古雷莊、林邊及梧龍廟;另一路日偽軍從岐下、港口登陸,進占陳城、港口等地。隨後進占進占湖塘、白埕、黃山母、赤山、大路口,守軍退守西埔、坑內和城關。史克勤旅主力登島支援,[3]9月4日日偽軍撤走。此役近30個村莊受到嚴重破壞,有167人被炸死,186人負傷,826間民房和120艘民船被炸毀。
- 1940年2月12日,日軍發動第三次東山島進攻戰役,出動日艦4艘,汽艇7艘,日軍陸戰隊200多人乘汽艇於港口村登陸,汪精衛和平建國軍黃大偉部2000多人在三支尖和宮前灣登陸,猛撲陳城、北山,進攻城區和西埔等地,守軍退據坑內,與登島援軍匯合,經過五晝夜戰鬥,2月16日日偽軍撤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亦曾向東山島發動進攻,分別如下:
- 1953年7月15日-7月18日東山島之戰,金門防衛司令胡璉率第19軍第45師、第18師第53團及傘兵總隊第一大隊487人、陸戰隊步兵第1旅,共計1萬多人,在軍艦與作戰飛機支援下,登陸猛攻東山島。守軍為解放軍福建軍區公安第80團及1個水兵連共1200人,團長游梅耀。最後閩南、粵東緊急派出的援軍機動兵力登島,胡璉部敗退。
- 1965年8月6日東山海戰。
1955年12月,由漳浦縣析出的古雷半島復歸漳浦縣管轄。
Remove ads
地理
東山縣位於福建省南部,北緯23度42分,東經117度25分附近。東面是台灣海峽,西面是詔安縣,西北面是雲霄縣,東北面是漳浦縣;面積247平方公里。
東山島由主島和周邊67個小島組成,狀如七星拱月,形如栩栩如生蝴蝶,故稱蝶島。主島面積194平方公里,原與大陸相連,後地殼斷裂下降,與大陸分離,為福建省的第二大島,全島海岸線總長141.3公里。1961年修建八尺門海堤與陸地相連,成為半島。2014年八尺門海堤拆除,恢復成全島。[4]
東山縣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13.1℃,7月份平均氣溫27.3℃。
行政區劃
人口
文化
全縣通行閩南語。東山縣的東山歌冊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交通
瀋海高速東山連接線[10]。
357國道0公里起點。
資源
名勝與旅遊景點

人物
事件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