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林克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林克明(1901年—1999年),廣東東莞石龍鎮人,祖籍增城[1],中國建築家、建築教育家,現代嶺南建築學派的創始人之一[2]。1932年創辦了南方高等學校第一個建築系勷勤大學建築系(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前身)。林克明被公認為中國現代建築的先驅和偉大的城市設計家[3],為嶺南建築教育的現代主義特色奠定了基礎,在中國近現代建築發展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影響[4]

快速預覽 林克明, 出生 ...

家族

曾祖父林福成遷東莞石灣(現歸屬博羅縣)經營小生意,後轉至石龍鎮西祿元,開林榮昌藤鋪,生子林玉生、林潤金。林玉生生兩子林傑臣(林克明父親),林星池(生其堂哥林直勉[1]

生平

1901年出生於廣東東莞,家族從商,早年家庭對子女管范寬鬆。

1908年,在香港讀私塾,後入聖士提反英文書院[5]

1913年入讀廣東高等師範附屬中學。1918年,進入廣東高等師範學校英語系就讀,二年級選讀法語。

1920年跟隨勤工儉學運動潮流赴法留學,先在中法大學修讀法語一年。1922年6月24日被里昂中法大學錄取。首先攻讀中國哲學,並準備撰寫關於孔子的論文。然而,在里昂美術專科學校接觸到建築學之後,他毅然放棄哲學專業,開始專心到里昂建築工程學院進修建築學

之後林克明到巴黎一家建築師事務所實習了6個月,1926年冬天回國[3],任汕頭市工務科科長負責道路工程及都市計畫。

轉廣州後經歷

1928年冬到廣州,轉任廣州市工務局設計科技士(建築師),並擔任廣州市立第二職業學校的兼職教師。[6]

1929年任廣東省立工業專門學校兼職教授。

1930年在廣州結婚,同年受聘為廣州中山紀念堂建設工程顧問。

1932年創辦廣東省立襄勤大學建築系,並任教授兼系主任。

1933年辭去廣州市工務局公職,成立林克明建築設計事務所。中日戰爭時期,先後輾轉雲浮、廣西、雲南、越南等地。

1945年任中山大學工學院建築系教授。

共和國後

1949年中共建政後,林克明在市城市規劃局期間參與修復海珠橋、建土特產展覽館、建工人新村後,朱光有意調動林去市建築工程局當副局長,林拒絕。後再被調動兼任設計處(即廣州市設計院前身。當時為市建工局屬下部門,由工建會、衛建會的工程師組成)處長,同時留任城市建設規劃委員會副主任。[7]

此後先後在黃埔建築管理局、廣州市市政建設計劃委員會、市建築工程局、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等部門負責技術領導工作。

1952年至1959年任廣州市設計院院長、總工程師。1953年出任中國建築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主持維修廣州中山紀念堂。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8]。1957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廣州市建工局開班建築工程學校,任第一任校長。[6]

文革期間受到衝擊,被下放到「牛棚」進行再改造。林家男丁都被迫進入幹校,除要檢討,又要開大會批判、遊街。當時廣州市市委集中了10部大卡車在全河南河北遊街,林與陶鑄、林西、焦林義等政府高官同坐第一輛車,批鬥者宣稱林是林西的走狗,並用又重又大的木板,寫上當權派林克明打倒加一個大叉,再用細鐵絲掛在林的頸部,造成損傷。[9]

1979年受聘為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教授,組建成立華工建築設計研究院並任院長,1982年開始任廣州市設計院顧問[10]

Remove ads

作品

Thumb
1931年建成的大南路平民宮,為工薪階層提供集體宿舍,現由燈飾城使用且改動較多。
Thumb
下九路天喜堂。

林克明回國後第一個作品是現在荔灣區下九路24~32號(雙號)的中藥老字號天喜堂舊址(秀麗樓),屬於典型的民國時期廣東商住混合騎樓建築。任職汕頭市工務科期間,於1927年規劃了汕頭市的街區,並設計了汕頭市的中山公園

北京人民大會堂廣州中山紀念堂這兩座最為人熟知,其餘作品有廣州體育館、原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現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文德路分館)(1928年)、廣州市政府合署(現廣州市人民政府1號樓)(1929年)、大南路平民宮(1929年)、廣州市立第二中學教學樓(現廣州市第一中學初中部)(1929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西門牌坊(1932年)、中山大學石牌校舍(1933~1934年)、廣東科學館、廣州交易會展館(海珠廣場館、流花館)、廣州火車站、羊城賓館(東方賓館)等[2]。而已被清拆的有越秀賓館、大德電影院、新星電影院東樂戲院金聲電影院(只剩立面)、海珠廣場誼園等[4]

Remove ads

勞工住宅建設

林克明在陳濟棠時代就參與設計平民宮,在工務局擔任設計技士,積累一定的組織方法和實踐策略,在共和國後成為廣州第一個工人新村的主要技術制訂者,借鑒了過往的平民住宅建設經驗。[11]

朱光指示成立「工建會」(工人住宅建設委員會),以主持興建新的工人住宅區。林此時供職廣州城市規劃局,其通過實地勘查巡視,選出10個全都靠近工廠的位置用於住宅區佈建。林還和鄧懇專門到天津考察過當地工人新村的建設後,根據廣州的實際情況,訂出每戶25平方的標準,同時借鑒天津的經驗,決定也以平房為主興建工人住宅新村,隨即開工建設,很快就落成入夥第一批工人住宅區。[7]

著作

著有《都市計畫概論》、《現代建築思潮》、《建築設計原理》等。

故居

現門牌越秀北路394號的二層洋樓建築,由林克明本人親自設計的,於1935年建成,是廣州第一個有防空洞的私人住宅。故居是清水紅磚牆,結合淡黃色義大利批蕩。該建築共二層,平頂設計,屬於現代主義建築風格。1945年光復後林克明還設計過越秀北路398號和400號兩棟建築,當時是簡易平房。

共和國時,394號被解放軍占有,林克明住在400號平房。20世紀70年代,林克明改建400號,一直住到1999年去世。林克明去世後,398號、400號被徵收。而394號保留至今,圍牆被拆,花園不存,但建築本體保留完好[2];後於2023年6月20日改建為林克明舊居陳列館,向公眾免費開放[12]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