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林武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林武烈(英語:Lim Boo Liat,1926年8月21日—2020年7月11日),馬來西亞華裔動物學家。一生為馬來西亞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2003年被授予美國哺乳動物學學會榮譽會員,是東南亞第一位、亞洲第四位獲得該稱號的學者[1]。
生平
1926年8月21日生於雪蘭莪巴生[2][3]。父親是下南洋打工的中國人。他從小愛好自然,喜歡收集植物和觀察昆蟲[3]。
二戰結束後因為家庭經濟拮据,他只好以打散工為生,包括賣菜。他曾到加厘島(Pulau Carey)附近安裝海水製鹽的機械[3]。在島上的那段時間裡,他跟隨土著居民學習辨別動物的方法[3]。
儘管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但他憑藉在島上學到的動物學知識,於1947年成為吉隆坡醫學研究中心實驗室臨時工[3][4]。他的第一項任務是研究動物的恙蟲病[3]。1952年,在經過培訓後,他從臨時工轉為升任為正式的實驗室助理[5]。他之後還進一步研究了小型哺乳動物和寄生蟲,並在畢曉普博物館的資助下參與了東南亞的旅行考察[2]。期間還參與了馬來西亞國家動物園的成立,以及二戰後馬來西亞自然學會的重建工作[2]。
1959年,他獲得了中英研究金信託獎學金,用了一年半的時間跟隨英國牛津大學的查爾斯·艾爾頓教授和阿伯丁大學的喬治·鄧內特教授研究動物生態學和哺乳動物分類學[2]。1969年獲得醫學研究理事會獎學金,並在沒有學士學位的情況下經過多名教授推薦,進入蘇格蘭阿伯丁大學攻讀碩士學位[4][3]。期間,他主要研究兩棲動物生態、鼠疫控制及與陸生脊椎動物和寄生蟲相關的人畜共通傳染病。1972年重新回到吉隆坡醫學研究中心,擔任生態學研究部門主任[3][2]。1977年獲得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博士學位[4]。同年被借調至世界衛生組織印尼辦事處,主要負責應對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國家的鼠傳疾病[6]。
1987年退休後,成為馬來西亞政府野生動物和半島國家公園部動物學名譽顧問,期間參與成立了小型動物研究實驗室[2]。他的主要著作包括《馬來西亞半島的毒蛇》(1979年),《原住民和動物的故事》(1981年)和《婆羅洲的烏龜》(1999年)等[3]。2003年成為美國哺乳動物學學會榮譽會員。2013年獲得馬來西亞默迪卡獎(環境組),獎金50萬令吉[2]。
Remove ads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