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果倍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果倍爽(英語:Capri-Sun),中文舊稱可沛利,是德國維爾德公司的濃縮果汁品牌。魯道夫·維爾德在1969年發明果倍爽、並於西德以「Capri-Sonne」為名銷售。該名字最終於2017為配合英文名字而棄用。全球有超過一百多個國家銷售果倍爽,部份地區則以品牌授權形式銷售:在美國品牌授權給卡夫食品、歐洲授權給Coca-Cola Europacific Partners[b]、韓國則授權給農心。果倍爽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飲料品牌之一:截至2023年的每年全球銷售量約60億包。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其他維基百科上的內容進行翻譯。 (2024年6月23日) |
果倍爽自推出以來就使用「Doy-N-Pack」層壓式真空箔片袋包裝,並成為該品牌的主要形象。在美國,這種包裝早於利樂磚出現,當時果汁通常裝在大容器中出售。包裝設計基本上沒什麼變化,但會按照市場不同,而有諸如透明底部設計、或紙吸管等細微差異。部份產品則有引入其他類型的包裝。果倍爽針對不同地區的偏好,在當地可選擇相對應的口味。最有名的口味是柳橙口味。
果倍爽的果汁糖份偏高,但比競爭者低;其營造「純天然」製品的形象,在部份國家也與消費者者團體起衝突:消費者者團體攻擊果倍爽的果汁糖份過多、但純果汁過少;而果倍爽通常回應其成份確實能用「純天然」形容。糖份含量與「純天然」爭議在美國引發兩起訴訟、在英國Tesco也曾經因此下架過。
在法國,果倍爽在嘻哈界佔一席之地、部份地區則視其為貧窮區域的飲品。在大多數地區,果倍爽的銷售目標為兒童,歐洲消費者者團體Foodwatch因而給果倍爽頒發負面獎項;在美國代理果倍爽的卡夫食品與前母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國際(今奧馳亞),也以菸草集團對兒童賣煙的銷售策略,對兒童行銷果倍爽。[2]美國家長經常誤以為果倍爽是健康的品牌、其亦為美國Z世代最受歡迎的品牌之一。
Remove ads
歷史

1931年,魯道夫·維爾德在德國海德堡成立Rudolf Wild & Co.,並以今天的維爾德公司為人熟知。二戰後,維爾德開設Libella[3]。據維爾德兒子漢斯·彼得·維爾德所說,Libella是德國首個基於果汁的飲料品牌。[4] Libella 成功後,維爾德也開始投資包括Capri-Sonne在內的幾間公司。[5]其中,Capri-Sonne於1960年代取得進展。[6]當時西德嚴格限制顏色添加劑,軟飲料視覺吸引力因此不佳、無形中也鼓勵業者使用不透明材料來包裝飲料。[7]Rudolf Wild & Co.接著找上法國縫紉機公司Thimonnier,以獲得其專利包的設計、和其製造機的使用權。[8] 據Rudolf Wild & Co.的漢斯·彼得指出,他們沒有買下Thimonnier公司的專利專有權,但購買了他們所有的機器以製作飲料包。[9]在解決起初的損壞和污漬問題後,[10]該產品終於在1969年於西德首次亮相。[11]Capri-Sonne 的名字源於義大利的卡普里島,在1960年代是德國的平價旅遊勝地。[12]「卡普里」一詞在當時也成為其他產品的靈感,比如福特Capri、卡普里褲、Langnese Capri 冰淇淋。這些品牌名吸引著當時資產階級,也成為當時資產階級享樂和品味的代表。[13]

拳王阿里在漢斯·彼得·維爾德的引介下開始代言果倍爽。販售果倍爽的Wild子公司SiSi-Werke宣稱按照交易,阿里要每週代言一份產品,並持續四年。阿里在代言中宣稱果倍爽就像他一樣,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存在」(the greatest of all time),令銷量大幅增長。 [14] 1982年,果倍爽賣到23個國家。其中有19個國家是最受歡迎的果汁品牌。[15] 1991年,這個數字提昇至52個。[16]
SiSi-Werke在2018年改名為Capri Sun GmbH,總部位於德國、為瑞士商Capri Sun AG、Capri Sun Group Holding AG[a]與德國維爾德公司[18]的子企業。Rudolf Wild & Co.在2009年首次公開募股後,漢斯·彼得·維爾德為掌握Capri Sun AG,決定把其從Rudolf Wild & Co.分出去。[19]Wild也在部份國家將「果倍爽」品牌授權給當地公司。截至2009年,有18個國家的當地公司以生產並銷售果倍爽。Wild子公司INDAG負責裝瓶廠。[10]Wild另一間曾為果倍爽製作包裝的子公司Pouch Partners[20]在2023年賣給CCL Industries、並改名為CCL Specialty Pouches。[21]
2009年,果倍爽全球銷量為11.06億公升、成為僅次於純果樂和美粒果的全球第三大果汁品牌。[22]與此同時,美國與德國的人均消費每年約6包、而果倍爽主要出口地留尼旺,當地果汁單價與水差不多、其人均消費每年則約9.6包,為全球人均消費量最高的地區。[10] 截至2023年[update]果倍爽目標在全球賣出60億包。[1] 截至2024年[update],《富比士》報告全球有超過100個國家在有賣果倍爽、每年淨利約五億美元。[23]
Remove ads
1980年,果倍爽在奈及利亞設立工廠。[24] 截至2019年[update] 品牌授權給可口可樂公司子企業Chi Limited。[25]第二間非洲工廠則於2013年設在安哥拉的維亞納。[26] 2012年,印度SDU Beverages以在印度生產果倍爽為條件,換取獲得孟加拉、馬爾地夫、尼泊爾、斯里蘭卡的代理權。SDU代工的製造地為2014年落成的海德拉巴工廠[27]。2004年,Grand Sud Productions在留尼旺的萊唐薩萊開設工廠,並代理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馬約特、大溪地飲料業務至今。2016年,留尼旺包裝工廠的產量超越印度與安哥拉工廠。[28]

早在2005年,果倍爽就開始進軍中國。但其銷售僅僅止於北京;直到2015年,果倍爽開始和華彬集團合作後,才將製品推向全國。中國位於雁棲開發區、每年可年生產6.5億包。[29]根據《中國日報》,果倍爽在2015年於中國銷售八千萬包。[30] Agthia Group在2009年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製造果倍爽、並賣到沙烏地阿拉伯以外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國家。[31] 2020年,Agthia停賣果倍爽。[32]
Remove ads
製品
影響
在菲利普莫里斯與卡夫食品對兒童銷售果倍爽時,美國兒童肥胖率開始上升。部分原因是含糖飲料的消費量增加。[33]研究指出,美國兒童的不良飲食習慣與影響,與包含向兒童推銷含糖飲料的食品業廣告有關。[34]2013年,歐洲消費者者團體Foodwatch發起網路投票;最終果倍爽以對兒童發表欺騙性廣告,被票選為誇誇其談金獎(Golden Windbag)得主。果倍爽則否認廣告在針對兒童的指控。[35]
受訪家長往往高估果倍爽的健康價值、低估其添加劑之害。2021年,一篇發表於《幼兒肥胖》的論文發現,大多數父母都正確猜到果倍爽的Fruit Punch與Roarin' Waters口味有加糖,但沒猜到Roarin' Waters口味還含有非營養性甜味劑。針對只看到Roarin' Waters正面包裝的受訪者中,只有3.1%受訪者有猜到該製品並沒有果汁;針對有看到飲料營養成份資訊的人,數字會成長到微弱多數。[36]Niklas Maak批評果倍爽在西德剛推出時的流行趨勢,宣稱這是將劣質產品用華而不實的方法賣出去、同時特別批評果倍爽的包裝難以處理、使用。[37]
2015年,Josephine Lébard指出果倍爽和SunnyD在巴黎附近的克利希蘇布瓦地區很受歡迎[38]:意味著在法國的貧困地區,果倍爽廣受歡迎。[39]法國可口可樂代表隊《Slate.fr》說2018年,有87%的15歲以下兒童的家庭知道果倍爽。[40]Rudd Center for Food Policy and Health2021的報告發現,2018年美國6到11歲的黑人兒童,平均看到果倍爽廣告21次;同年齡層的白人兒童則看到11次。[41]
2022年,Morning Consult針對美國Z世代成年人做過調查,發現在四千多個最喜愛品牌中,果倍爽排名17、獲得77%正面評價[42]果倍爽也是 Z世代與其年長同齡人差異最大的品牌之一;Z世代對該品牌的好感度,比排名排到19的美國人平均高出16%。其數值也比排名排到16的Y世代受訪者高7%。[43]
註解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