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核天體物理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核天體物理學(nuclear astrophysics)是天體物理學核物理學交叉學科[1],主要研究的領域有恆星結構,天體質量與其壽命的關係等,並從中了解恆星如何產生能量,認識化學元素的起源和演變,分析驅動天體物理現象的機制[2]

歷史

19世紀許多物理學家,如邁耶英語Hans Ferdinand Mayer沃特森英語John James Waterston馮亥姆霍茲克耳文勳爵等,認為太陽的能量來自於重力位能,但是利用維裡定理推算太陽的年齡只有19萬年,遠小於地球的年齡。然而在貝克勒還沒在1895年發現放射線[3]相對論量子論也未被提出的時候,此問題無法獲得解決。

1920年,愛丁頓提出太陽裡的質子經由某種過程聚變成氦核,並產生巨大能量[4],1938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馮·魏茨澤克經由計算,得出氫原子經過四步核融合反應可形成氦[5]

1939年,美國天文學家漢斯·貝特認為氫融合成氦有兩種過程。第一種是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質量與太陽相似或比太陽輕的恆星產生能源的主要過程;第二種是碳氮氧循環,是質量比太陽大恆星的主要能源;這些反應產生的能量能持續維持恆星內部的高熱[6]

1946年,英國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提出高溫的恆星最終可創造出元素,並在1954年導出核融合的步驟,表現出恆星如何合成從碳至鐵的元素[7]

1957年,威廉·福勒瑪格麗特·伯比奇傑佛瑞·伯比奇和霍伊爾一起寫的《恆星內部的元素合成》,描述恆星內部通過核合成的反應而形成元素的過程[8][9],並列舉出重元素被觀測到的豐度分佈情況。福勒開創了核天體物理學的研究,[10]他也因此論文獲得198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Remove ads

理論與應用

除了少數較輕的元素,如等,其他的元素都是在恆星內產生的,恆星內部有核融合反應,將較輕的元素組成較重的元素,此過程因質量虧損而產生巨大能量,成為恆星能量的來源。

恆星核合成理論預測了太陽系從氫到鈾的豐度.[11]

Thumb
太陽系裡的元素豐度(從氫到).氫跟氦的豐度最高[12]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