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核心六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核心六国
Remove ads

核心六國(The Inner Six,或簡稱 The Six)6個歐洲各共同體的初創成員國。他們與外圍七國(Outer Seven)形成對比,後者成立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而非投身於超國家的歐洲統合架構。外圍七國中的五國後來加入了歐洲各共同體

更多資訊 核心六國, 外圍七國 ...
Thumb
外圍七國核心六國在地圖上的標示(1961年)
  核心六國
  外圍七國

歷史

核心六國指的是響應舒曼計劃號召而將資源置於一統一的最高權力機構管制之下英語High Authority of the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這六國在1951年4月18日簽署了巴黎協議,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1952年7月23日,條約生效,歐洲煤鋼共同體開始運作。隨之,六國在1952年簽署條約,嘗試形成歐洲防務共同體,從而使西德能夠在歐洲軍事指揮部指揮下重新武裝。然而這一計劃被法國參議院否決,這也攪亂了歐洲政治共同體條約的起草,這一條約原本打算成立政治聯邦以確保民主政府對新的歐洲軍隊的掌控。歐洲煤鋼共同體負責人、後來被譽為「歐洲之父」、歐洲統合設計師的讓·莫內辭職以示抗議,並且開始專注於經濟方面的新統合計劃。

隨著歐洲各國對海外石油的依賴程度上升、煤儲量的逐步枯竭,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構想開始浮現。讓·莫內傾向於成立一個單獨的原子能機構,而非拓展煤鋼共同體的權力,後者為歐洲議會所提議的方案。然而比荷盧經濟聯盟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所組成的經濟聯盟)以及德國卻渴望一個共同市場,儘管法國政府與讓·莫內並不樂見於此。為了協調兩方面構想,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均會被創立。[1]因此,在1957年,六國繼續簽署了羅馬條約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這些共同體的機構在1967年合併,形成了歐洲各共同體這種稱呼。六國持續合作,直至1973年愛爾蘭和外圍七國中的英國和丹麥加入了它們。

Remove ads

核心集團的擴大

蘇伊士危機表明,英國無力脫離其它國家單獨行動,故而轉向美國歐洲經濟共同體尋求合作。隨後不久,在1960年,英國和丹麥、愛爾蘭、挪威提交了加入歐洲共同體的申請。然而時任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將在歐洲共同體中的英國視為美國的「特洛伊木馬」,宣布他會否決英國的加入。[2]在1967年5月11日,原先申請加入的四國又重新提交了申請。隨著喬治·蓬皮杜成為新的法國總統,原先法國表示會否決的表態被擱置,四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談判在1970年啟動;兩年後,除挪威外的三國都簽署了正式加入共同體的條約,而挪威在1972年的公投英語Norwegian European Communities membership referendum, 1972中拒絕加入歐洲共同體。 1981年,希臘加入了歐洲各共同體,使得成員數擴增到10。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民主轉型後離開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而在1986年轉而加入歐洲各共同體。1986年,芬蘭加入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1995年,瑞典、奧地利、芬蘭加入了前面12個國家的隊列,使得挪威和瑞士成為外圍七國中僅剩的未加入歐洲各共同體的國家;與此同時,冰島列支敦斯登加入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歐洲各共同體,也就是如今的歐洲聯盟(EU)成員國數量為27。

Remove ads

現代「核心」集團

當前,歐盟內部仍存在一體化進程更快的集團,典型如歐元區申根區里斯本條約特別設立了"強化合作"機制,允許有意願的成員國在特定政策領域率先深化整合——這種制度設計源於《歐洲憲法條約》遭否決後,部分歐洲領導人試圖在整體進展較緩的歐盟框架內,打造一個更具聯邦性質的"核心歐洲"。 核心六國是歐盟中融合程度最高的成員國。

更多資訊 參與國, 申根區 ...

 x  – 成員

 o  – 非成員

注釋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