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格魯什科隕石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格魯什科隕石坑(Glushko)是月球正面位於赤道西部的一座年輕大撞擊坑,約形成於哥白尼紀[1],其名稱取自二十世紀前蘇聯火箭及太空技術領域科學家瓦連京·格魯什科(Valentin Glushko,1908年-1989年),1994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該隕坑西北毗鄰瓦斯科·達伽馬環形山、東北靠近卡爾達諾環形山、奧伯斯環形山連接了它的東南側壁、南面則橫亙著巨大的環壁平原-斯文赫定環形山,格魯什科隕石坑西北偏西和東北分別蜿蜒著瓦斯科·達伽馬月溪(Rimae Vasco da Gama)和卡爾達諾月溪(Rima Cardanus)[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8.11°N 77.67°W,直徑40.1公里[3],深度約2.2公里[4]。
格魯什科隕石坑外觀呈多邊形狀,坑壁邊緣清晰,幾乎未受到侵蝕。沿北面和西北側坑壁有三處向外凸出,隕坑內側壁顯示有陡崖和崩塌痕跡,坑壁高出周邊地形1030米[1],內部容積約有1202公里3[1]。坑內地表崎嶇坎坷,靠中部坐落了一群小中央丘。
該隕坑具有典型年輕撞擊坑所擁有的高反照率特徵和明亮的射紋系統。
在1994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更名前,曾被指名為衛星坑"奧伯斯 A"(所謂的"衛星坑標記法":以所靠近的主坑名+字母來命名)。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