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桂河大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桂河大橋》(英語: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題材影片,發行於1957年,亞歷·堅尼斯等主演,大衛·連導演。泰國北碧府因為這部電影而成為熱門觀光景點。

快速預覽 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基本資料 ...
Remove ads

劇情

《桂河大橋》的電影主要故事情節皆為虛構[2],部份日本戰俘營的英軍士兵的建設泰緬鐵路是真實的, 1943年,英國陸軍中校尼柯森和他的屬下成為日軍的俘虜,被命令修建泰國西部地區的桂河大橋。除了英軍的俘虜,營區還有早先到達的休斯頓號的美國海軍軍官希爾斯。尼柯森不贊成希爾斯等人提議的逃亡計畫。身為一個典型的英國紳士,他固守著自己的準則,並拿《日內瓦公約》上不讓軍官俘虜幹體力活的規矩和日軍大佐齋藤講道理。他和手下軍官拒絕做修橋苦力的行為激怒了齋藤,於是尼柯森和手下軍官全被關了禁閉

修橋的任務進行得很不順利,當時桂河有可怕動物出沒,且動物心臟小不易射擊,除了軍官外的士兵全部都消極怠工,工期眼看就要拖延。齋藤對尼柯森軟硬兼施,最終還是在工期的壓力下妥協了,尼柯森和他的軍官不必賣力氣幹粗活,但他們必須指揮手下把橋在規定的5月12日前修好,鐵路橋上還將鋪設鐵軌,日軍的火車將從此經過。希爾斯涉險逃亡,終於逃出了日軍的控制範圍,而且還準備返回美國,但是他卻碰到英軍316特殊部隊的招用,並揭發他為一名普通水手的身份(休斯頓號沉沒後冒充軍官,希望獲得較好的待遇),因為他熟悉島上情況所以他成了嚮導。同行的還有華登少校和志願參加行動的年輕人喬埃斯。他們先是空降在安全的陸地上,然後向日軍控制的桂河大橋進發,目標就是炸毀桂河大橋。

華登少校發現桂河大橋是一座修造精良的大橋,並不像草草完工的臨時建築。實際上,這是尼柯森指揮手下軍士共同努力的結果。雖然他的做法不能讓人理解。但尼柯森認為這是英軍榮譽的象徵,雖然被俘虜但是他們仍然可以吹著歡快的小調,向日本人證明英國軍人的素質。

在當地人的幫助下,希爾斯、喬埃斯、暹羅人也布好了炸毀大橋的炸藥,並準備一旦火車經過就炸掉大橋。但次日,在剛剛完工的大橋上巡視的尼柯森,發現了水位下降後希爾斯等人布炸藥時露出水面的引線......

Remove ads

角色

  • 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飾演 US Navy Commander/Seaman Shears
  • 亞歷·堅尼斯(Alec Guinness)飾演 Lieutenant Colonel Nicholson
  • 傑克·霍金斯英語Jack Hawkins飾演 Major Warden
  • 早川雪洲 飾演 齋藤大佐
  • 詹姆斯·唐納(James Donald)飾演 Major Clipton
  • 喬佛瑞·霍恩(Geoffrey Horne)飾演 Lieutenant Joyce
  • 安德魯·莫瑞爾(André Morell)飾演 Colonel Green
  • 彼得·威廉斯(Peter Williams)飾演 Captain Reeves
  • 約翰·巴克瑟(John Boxer) 飾演 Major Hughes
  • 佩西·赫伯特(Percy Herbert)飾演 Private Grogan
  • 哈洛·古德溫(Harold Goodwin)飾演 Private Baker
  • 安·席爾斯(Ann Sears) 飾演 護士
Remove ads

配樂

片中多處使用了《波基上校進行曲》,此曲同時被馬爾康·亞諾改編為《桂河進行曲英語The River Kwai March》,是相當知名的口哨合奏歌曲。

獎項

奧斯卡

  • 最佳影片
  • 最佳導演:大衛·連
  • 最佳男主角:亞歷堅尼斯
  • 最佳改編劇本
  • 最佳音樂
  • 最佳剪輯
  • 最佳攝影
  • 最佳男配角(入圍):早川雪洲

金球獎

  • 最佳影片
  • 最佳導演
  • 最佳男主角:亞歷堅尼斯

BAFTA

評價

美國記者阿諾德·C·布拉克曼認為,以緬甸-暹羅死亡鐵路的故事為背景的《桂河大橋》電影以及皮埃爾·布勒1952年著小說英語Le Pont de la rivière Kwaï (roman)粉飾和浪漫化了真實歷史。[3]:249-2501976年,曾在死亡鐵路修築時擔任翻譯的永瀨隆(英語:Takashi Nagase)在觀看這部電影後也表示:「我可以告訴你們,對建橋的戰俘來說,條件比那部電影裡表現得惡劣得多。」[3]:256

電影在英國當時的接受情況一般受到非議,根據〈電影「桂河大橋」—— 故事純屬虛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一文引述資料,「據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分享的文件顯示,當年的陸軍部(War Office)對這部電影充滿疑慮。好萊塢製片人 Sam Spiegel 在 50 年代後期籌備拍攝『桂河大橋』時,曾致函陸軍部,請求拍攝電影。曾是戰俘,其時在陸軍部公關部門工作的 A G Close 少校形容,『桂河大橋』故事『頗不真實』。Close 又指將劇本交予其他人閱讀時,閱者都同意『英國大眾恐怕不太能接受』『桂河大橋』的劇本。」(Sze, 2020年)[4]

電影頗不真實的部份可能與當時的英軍俘虜與日軍有否「合作」有關,「小說及電影,以現實中多達 6 萬名盟軍戰俘修築泰緬鐵路,當中 12,000 人喪生的真實事件為藍本。不過,Nicholson 與原形人物,英軍上校 Philip Toosey 的作為卻有巨大差異。戲裡的 Nicholson 認為,戰俘們一定要認真工作,展示英國超水準的工程實力,從而增強英國聲望,令日軍自愧不如。相反,現實中的 Toosey 則設法拖延工事、破壞施工,且兼顧部下福祉 —— 事件中死亡數字雖然極高,但其負責的戰俘營只有數人死亡。」(Sze, 2020年)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