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桑志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桑志華(1876年—1952年),原名埃米爾·黎桑(法語:Emile Licent),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1]。

1876年12月16日,桑志華出生在法國北部省·里爾市·羅別鎮,父親歐仁·讓·黎桑信奉天主教,是一名小學老師;母親瑪麗·德西蕾·布萊莉是農場主的女兒,哥哥歐仁·黎桑喜歡植物學,曾經擔任羅別鎮鎮長,非常孝敬母親。
1888年,12歲的桑志華離開父母,到達聖·阿芒雷澤市的聖母天使中學讀書。1894年,桑志華在法國高中畢業會考中取得優異成績,1895年12月,到荷蘭海默特市耶穌會初修院進行初修,完成後在聖·阿什爾·雷茲·亞眠市從軍。
1897年-1898年10月23日,桑志華聖·阿什爾·雷茲·亞眠市完成耶穌會第二年的初修,爾後,在這裡當見習老師。1899年-1900年,桑志華在里爾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此後在里爾市聖·約瑟夫中學擔任了一年初級教師。
1900年-1904年,在荷蘭海默特市天主教學院進修哲學與科學,獲得理科學士學位,之後的兩年,在比利時法語城市昂圖萬中學擔任物理老師和學監。1906年-1909年,桑志華在比利時昂吉安市進修宗教學、經過神職人員全面培訓後,1909年8月29日,被授予「司鐸」聖職。
1910年-1912年,繼續在荷蘭海默特市攻讀理科博士,導師是法國南錫大學教授呂西安·居埃諾。1914年,桑志華通過博士論文,獲得法國科學院動物學博士。之後在英國東南部的坎特伯雷市完成耶穌會第三年的初修,英文水平顯著提升。
1914年3月,桑志華從法國家鄉出發乘火車前往中國,經過俄羅斯聖彼得堡,於1914年3月21日凌晨3點到達滿洲里。桑志華曾旅居中國多年,創建了北疆博物院(今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並對中國北方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考察。1922年,與德日進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薩拉烏蘇河畔發現了一批人類和動物化石。這是中國境內最早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後來被命名為鄂爾多斯人,後經裴文中改譯為河套人。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天津被日軍飛機轟炸,1938年,桑志華被迫返回法國,離開了自己竭盡25年心血創建的北疆博物院,在巴黎聖·阿什爾·雷茲·亞眠市,62歲的桑志華開始從事新的研究工作,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桑志華被迫參軍,在巴黎格耐爾街第42號匯總戰況,起草文書。
1940年6月,為躲避德軍炮火襲擊,他來到了法國南部的Montpellier市生活,在這裡他開始研究雷茲河的水生植物,一年後的冬天返回巴黎,此後繼續研究年輕時就喜歡的同翅目類昆蟲。1942年11月13日,法國政府任命他為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專員和法國昆蟲研究協會副會長,專心研究葉蟬。1945年,二戰結束後,成為法國昆蟲研究協會會長。
從1938年被迫到法國後,桑志華想返回中國的想法從來沒有間斷過,1948年,桑志華再一次向上級申請,要求返回天津北疆博物院繼續他的科研工作,最後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1952年2月25日,桑志華在巴黎聖約瑟醫院離世,享年76歲,葬於法國巴黎蒙帕納斯公墓。同年,停止多年的北疆博物院被天津市政府接管,經過修繕,2014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暨桑志華來華科學考察100周年之際,北疆博物院修繕工程全面展開,恢復其原有的標本收藏、陳列展示、科學研究及科普教育的功能。
2015年底,修繕及復原陳列工程全部告竣,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北疆博物院,終於在乙未歲末再供世眼,於2016年1月22日重新對公眾開放。重新開放後的北疆博物院共展出各類生物標本及人文藏品近2萬件。其中披毛犀、野驢骨架及河套人牙等珍稀標本和桑志華留下的珍貴歷史照片;手稿、手繪地圖、實物、科研著作等均在此次展出之列。北疆博物院歷經百年深厚積澱,不僅留下大量珍貴的標本文物,更留下彪炳千秋、光照古今的文化傳承,激勵後人繼承前輩科學家的優秀傳統。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