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梁實秋故居 (青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梁实秋故居 (青岛)map
Remove ads

36°03′40″N 120°19′39.4″E 梁實秋故居,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魚山路33號,為中國現代作家梁實秋1930年至1934年在青島生活期間的住所。現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快速預覽 梁實秋故居, 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

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邀請梁實秋與聞一多赴青島任教,二人事先赴青島考察觀光,居住在中國旅行社青島分社招待所(今安徽路14號),隨即決定應聘。1930年暑假過後,梁實秋攜夫人程季淑與女兒到青島,最初居住於魚山路四號,第二年遷居魚山路七號(今33號)。該樓建於1928年[1],為鐵路局職員王德溥(一說王德濤[2])用薪資積蓄所建住宅,一樓租給梁實秋一家。梁實秋曾回憶道,「推開北窗,有一層層的青山在望。不遠的一個小丘有一座樓閣矗立,像堡壘似的,有俯瞰全市傲視群山之勢,人稱總督府[3]……」梁實秋與房東兩家相處融洽,梁實秋曾建議房東在院內種植花木,房東隨即種植了6棵櫻花、4棵蘋果、2棵西海棠,第二年開花結果。[4][5]

Thumb
國立青島大學圖書館舊址

梁實秋在國立青島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講授歐洲文學史、莎士比亞、戲劇入門等課程,並為各系學生講授英語公共課,編印《青島大學圖書館》周刊[4][6]。梁實秋常邀請同事朋友到家中做客,又常與楊振聲、趙太侔、聞一多、陳季超、劉康甫、鄧仲存、方令孺外出聚餐飲酒,自稱「酒中八仙」[2]。1932年,國立青島大學因九一八事變影響發生學生運動,楊振聲、聞一多等大批教職員辭職離開青島,學校改組為國立山東大學,梁實秋則選擇繼續任教[5]。在青島期間,梁實秋出版了《偏見集》、《文藝批評論》,並經胡適邀請開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三十餘年後方才完成[3][4],此外還翻譯了《織工馬南傳》、《西塞羅文錄》[6]

梁實秋對青島的風景、美食、民風等頗為喜愛,以至於晚年仍在《憶青島》、《談聞一多》、《雅舍談吃》等幾十篇散文中談到青島[4][6],並寫到「我雖然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百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離去的地方應推青島[3][6]」「青島四年之中,我們的家庭是很快樂的[5]」。

1933年2月25日,梁實秋三女梁文薔出生,不久,四個孩子同時感染猩紅熱,導致次女夭折,葬於青島[7]。1934年,梁實秋經胡適幾番邀請,於7月離開青島赴北京大學任教[3][4]。臨行前山大外文系學生聯名致電教育部請求挽留,稱「同學夙受陶冶」,對梁實秋「愛戴正殷」[5]。當時其住處租約離到期尚有三個月,程季淑認為應如約照付這三個月的租金,但房東堅決不受,「爭執不已,聲達戶外」。後來房東勉強收下,用租金買了一份厚禮親自到車站送行,梁實秋感嘆道:「此君子國也。」[2][3][5][6]

2000年,梁實秋故居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8]。200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該建築作為文化名人故居掛牌保護[9]。 2005年2月5日,列入第七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10]。該建築現仍為民居,一樓由業主自發開放為梁實秋生平相關展覽室[11]

Remove ads

建築特色

梁實秋故居占地面積546.69平方米,建築面積447平方米,地上2層,地下1層,磚石結構,花崗岩牆基,紅瓦坡屋面,正門向南,大門上方二樓有一挑台。室內木板地,無雕飾。整棟建築簡樸而實用[1]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