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梅西耶馬拉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梅西耶馬拉松通常由業餘天文學家組織,是嘗試在一個夜晚內找到盡可能多的梅西耶天體的觀星活動。梅西耶目錄是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在18世紀編輯的,總共有110個相對較明亮的深空天體(星系、星雲和星團)。

何時和何地可以進行馬拉松競賽
每一個晚上可以見到的梅西耶天體數量取決於幾個因素,包括觀察者的位置、白天和夜間的持續時間,以及季節(梅西耶天體相對於太陽的位置隨季節而變化,夜晚的長度也是如此)。
由於梅西耶是在北半球編輯梅西耶天體列表,所以在南半球無法看見所有的梅西耶天體,特別是梅西耶81、梅西耶82、梅西耶52和梅西耶103,因為它們都位在北緯60°或更北的地方。但也不是北半球的任何緯度都可以嘗試此活動,最適宜的是北緯25°為中心的帶狀區域,而且還要在一年之中選擇適當的時間,才有可能完成梅西耶馬拉松。
在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就以最適宜的北緯25°為例,也只有三月中旬至四月初,約兩星期的時間較合適。在這個時段內,最適宜嘗試的夜晚是沒有月光的夜晚,也就是朔日的前後幾天,讓月光影響降至最低。 在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特別是在北緯25°附近,有可能在3月中旬至4月初的兩週內,也就是朔日的前後幾天,讓月光影響降至最低,最可能在一夜之間觀測到所有梅西耶天體。 .
在一年中的其他時段只能嘗試進行不完整的梅西耶馬拉松。實際能看見的梅西耶天體總數取決於地點和季節。特別是在秋分前後有一小段時間,可以看到大部分梅西耶天體[1]。
馬拉松
梅西耶馬拉松是由美國天文學家湯姆·霍菲爾德(英語:Tom Hoffelder)、唐納德·梅克赫茲和湯姆·賴蘭(英語:Tom Reiland)在1970年代獨立發展的。 通常,嘗試梅西耶馬拉松的觀察者在日落時就開始觀測,並將整夜觀察直到日出,以便看到所有的110個梅西耶天體。觀察者在日落時分從西方天空低處即將西沉的梅西耶天體開始,要在它們消失在地平線下之前看到它們。然後逐漸向東橫越天空,搜尋更多的梅西耶天體。到日出時,成功的觀察者將觀察到東方地平線上低處的最後幾個梅西耶天體,並需在天空因太陽升起而變得太亮之前看到它們。 黃昏時的天氣狀況可以測試觀測者的體能、克制力和毅力;晚上可能是對耐力和意志力的考驗,具體取決於天氣條件和觀察者的身體素質。目標群聚的室女座星系團和銀河中心是挑戰觀測者對梅西耶天體是否熟知的區域,梅西耶馬拉松的參與者必需妥為分配在這些區域中能使用的時間。
有組織的馬拉松
馬拉松 通常由當地天文學組織或天文學會做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星空饗宴進行,且通常每年至少嘗試一次。一些組織會頒發證書/獎勵,以表彰參與者與達到現一定數量的觀察者。
自2006年起,台北市天文協會與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合作,共同在南台灣墾丁國家公園的貓鼻頭停車場舉辦台灣地區的梅西耶馬拉松競賽[2]。2018年起, 嘉義市天文協會和嘉義林管處加入合作, 改在阿里山的小笠原觀星平台舉辦。2025年,重回貓鼻頭停車場,但因天氣不佳,未能舉辦。
2015年,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中國國家天文》、台北市天文協會、雲南天文愛好者協會、雲南省天文協會聯合主辦2015梅西耶馬拉松交流會,於高美古天文台開啟了梅西耶馬拉松的活動[3]。
梅西耶馬拉松的非難
當許多業餘天文愛好者沉醉於一場又一場的馬拉松挑戰時,也有人對此提出批評(非難),特別是這樣緊張的觀測比賽不能讓觀測者有時間享受學習與認識天體的樂趣(在春季的觀測窗口,平均每小時要搜尋到12個天體)。
擁護者則反駁說馬拉松是以衝刺的方式完成清單中的項目,而不是進行詳盡的研究;而且馬拉松能磨練觀測者的能力,有利於日後選擇一些特定的目標進行研究。另一個好處是觀測者能看完目錄中的每一個天體,否則在幾年或幾個月內也許都不會看遍。
其它
除了一夜看遍全部的梅西耶天體之外,還有在一年當中完成全部梅西耶天體攝影或描繪等,各種不同型態的梅西耶馬拉松。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