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梨園公所

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黄浦区的古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梨园公所map
Remove ads

31.229519°N 121.493188°E / 31.229519; 121.493188

快速預覽 梨園公所, 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

上海梨園公所,是一個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方浜中路593號的古建築,為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介紹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伶界名人夏月恆夏月珊潘月樵等為維護伶人利益和社會地位,協調同仁矛盾,發起成立「上海伶界聯合會」,在方浜中路593號的一所舊廟址修建上海梨園公所[1]。常年開支經費則規定由伶人從自己的「包銀」收入中提取「五厘」作充助;而特別經費則從各戲班臨時公演串戲中集資。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人曾在此短住[2]

梨園公所供奉老郎神塑像。前廳、大廳、東西廂房供辦公、議事、集會和活動之用。民國元年(1912年),又增建樓房,購置義地及山莊作為收埋故世藝人。公所後來又辦榛苓學堂,專收伶人子弟免費入學習藝,以保護伶人子弟被人歧視不能入學的權利。「榛苓」之名由藝人汪笑儂所起[3]。公所還推行改良京劇,包括新編《新茶花女》、《黑籍冤魂》、《明末遺恨》等。辛亥革命前夕,由潘月樵等為首組織伶界「敢死隊」,在「梨園公所」秘密策劃參加武裝起義,孫中山得知後,曾親自到梨園公所與京劇藝人座談留念,並寫「現身說法」匾額(文化大革命期間,匾額被毀[4])。

抗日戰爭期間,梨園公所成為接受上海難民的地點之一[5]上海戰役結束後,周信芳、俞振飛還相繼擔任過董事長和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公所解散,地址改為方濱中路第二小學,之後再改幼兒園使用[6]。梨園公所遺址現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7]。2000年5月22日,登錄為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5]

Remove ads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