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森丑之助

日本人類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森丑之助(日語:森 丑之助もり うしのすけ Mori Ushinosuke,1877年1月16日—1926年7月4日),又常以森丙牛為筆名發表文章,是一位生於日本京都五條室町的博物學家,最高學歷為長崎商業學校肄業,18歲時以陸軍通譯身份到臺灣,進行調查研究工作將近三十年,直至1926年搭乘內臺航路輪船途中失蹤。其研究踏查範疇不僅止於臺灣原住民、民俗物件、考古的人類學調查,於植物的採集與研究也多有涉略,是日本時代初期的臺灣博物學家,也因為對於臺灣原住民研究的熱愛和貢獻,被譽為「臺灣蕃界調查第一人」。其所採集之標本,多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

快速預覽 森丑之助, 出生 ...
快速預覽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Remove ads

生平

森丑之助早年就讀於長崎商業學校(今長崎市立長崎商業高等學校日語長崎市立長崎商業高等学校),16歲輟學離家,開始過著漂泊的生活。

1895年5月,以陸軍通譯身分前往臺灣,實地研究台灣原住民;多次走遍台灣全島,探訪當地部落,收集不少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考古學植物學地理學資料並整理成書。有「臺灣蕃通」、「臺灣蕃社總頭目」的稱號。

1900年,森丑之助與鳥居龍藏在臺灣山地進行人類學調查時,臨時興起攀登新高山的念頭,在忍受兩天幾乎斷糧的危機後,一行人越過塔塔加鞍部,經前峰西峰,於4月11日早上登上其主峰[1]同年十月,森氏經鳥居龍藏介紹,加入亞洲最早成立的人類學會東京人類學會[2]成為會員。[3]

1905年,總督府殖產局設立「有用植物調查科」,在臺灣總督府官員暨植物學者小西成章的引介之下,森氏受聘為囑託[4],擔任植物採集工作,並在私底下持續進行蕃族調查;[5]1910 年川上瀧彌所著《臺灣植物目錄》即是有用植物調查成果。1908年,總督府殖產局博物館開館後,任命森氏為「歷史部」之一員,負責資料展陳與解說。[6]

明治四十二年(1909),臺灣總督府臨時舊慣調查會增設蕃族科,森氏受聘為三十位囑託之一。[7]同一年,其妻森龍子生下長女森富美,然而遲至明治四十三年六月才與森龍子登記結婚。

1915年5月17日布農族拉荷·阿雷引發大分事件後,森丑之助倡議非鎮壓式的理蕃事業以及賦予原住民自治權的「蕃人樂園」,但未曾獲得官方認同。1923年9月1日,由於關東大地震影響,存放在東京(西麻布)家中的大量臺灣原住民相關資料和未出版的手稿毀於火災。[8]

1926年7月,森氏自基隆港搭乘內臺航路輪船「笠戶丸」返日。行船途中,在7月4日失蹤,船上僅留有鞋子、手錶和雨傘等個人物品,並未留下遺書,享年49歲。[8]直至二戰後的1947年,東京戶政單位受理森富美提出的失蹤通報,森氏戶籍欄最終註明為「昭和8年7月4日確認業已死亡」。[9]

Remove ads

貢獻與評價

森氏對臺灣人類學與原住民族研究貢獻良多。森氏曾在〈臺灣蕃族の調查に就いて〉一文中,提到自己進行田野時必做的六項調查內容:[10]

  1. 體質人類學調查:使用體質測定表與人像攝影,以了解不同原住民族。森氏的體質測定表,是由日本東京人類學學會創始者之一、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坪井正五郎所提供,並寄至臺灣。坪井正五郎曾於1889-1992三年間留學英國,亦是鳥居龍藏的老師。[11]
  2. 考古遺跡探查:進行原住民石器時代遺跡的發掘紀錄,亦是臺灣巨石文化的第一拍攝者。森氏在1911年《臺灣時報》發表的〈臺灣に於ける石器時代の遺跡に就て〉(上、中、下)中,便記載了169處石器時代遺跡,為臺灣考古人類學提供了基礎研究。
  3. 神話傳說的採集與比較研究:陸續發表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臺灣時報》、《東洋時報》等報章期刊,以及專著《臺灣蕃族志》第一、二卷中。
  4. 語言採集:已出版的相關專著有《ぱいわん蕃語集》、《阿眉蕃語集:アミス族》與《ぶぬん蕃語集》等。
  5. 古謠、俗謠的採集
  6. 民族誌資料採集與研究:森氏採集與分析的內容,包含各部落社會組織、埋葬文化、懲罰慣例與經濟活動,以及原住民部落與日本政權、商社之間的互動與文化觀察等,內容散見各報章雜誌。

此外,1900-1901年森氏曾跟隨小西成章學習植物學知識與標本採集方法,並在1906-1909年擔任有用植物調查科囑託期間,協助大量採集高山植物標本。中文植物學名冠上「森氏」或拉丁文學名含「morii」者至少20種,例如森氏櫟Cyclobalanopsis morii)、森氏當歸Angelica morii Hayata)、森氏菊Dendranthema morii)、森氏薊Cirsium morii)、粗毛懸鉤子Rubus morii Hayata)、玉山耳蕨Polystichun morii Hayata)等。[12]

森氏亦參與了臺灣地理研究重要發現:1908年11月,在八個不同部落的原住民嚮導協助下,由蕃務本署主任技師野呂寧、測量囑託志田梅太郎、蕃務囑託森丑之助,共同組成新高山山脈定位之探勘、測繪的「南中央山脈探險調查隊」,最終確認了新高山連峰並非中央山脈的附屬支脈「南中央山脈」,而是一個獨立的新高山(玉山)山脈。[13]

在評價方面,宮本延人讚其「早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第一人」,鳥居龍藏亦認為森氏是「臺灣蕃界調查第一人」。

日本小說家暨詩人佐藤春夫,曾在其《殖民地之旅》〈霧社〉(1925)一文中提到:「其後,再經過三天左右,我到台北。成了《臺灣蕃族志》作者家裡的客人。這次旅行,我受到這個人的幫忙最多。旅行的日程也是他親手為我安排的。另外,把我介紹給S民政長官的,也是這位M氏(森丑之助)。他是一個隱姓埋名的好學之士,同時也是一個探險的實地踏查者,據說,對這個島上的蕃山踏查,沒有比他更深入的了,而且最令人吃驚與肅然起敬的,乃是他在踏查時,始終身不帶寸鐵。」

Remove ads

著作典藏與出版

至2024年已知出版專著:

  • 森丑之助/著。明治42年4月(1909)。《ぱいわん蕃語集》。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蕃務課,計37頁。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伊能文庫典藏。
  • 森丑之助/著。明治42年4月(1909)。《阿眉蕃語集:アミス族》。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蕃務課,計27頁。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伊能文庫、日本山口県立山口図書館典藏。
  • 森丑之助/著。明治43年(1910)。《ぶぬん蕃語集》。臺北: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發行。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伊能文庫典藏。
  • 森丑之助、中井宗三/合著。大正2年11月25日(1913)。《臺灣山嶽景觀》。臺北:新高堂書店發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線上全文典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森丑之助/著。大正4年(1915)。《臺灣蕃族圖譜》第一卷。日本東京:博文館印刷所印刷,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發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線上全文典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森丑之助/著。大正4年(1915)。《臺灣蕃族圖譜》第二卷。日本東京:博文館印刷所印刷,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發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線上全文典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森丑之助/著。大正6年3月(1917)。《臺灣蕃族志》第一卷。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發行。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伊能文庫典藏。

未公開刊行之專著:

  • 森丑之助/著。明治43年(1910)。《集集.拔仔莊間中央山脈橫斷探險報文》,內含《集馬線方面ノ林況及地質》、《大魯閣蕃ノ過去與現在》、《大魯閣蕃人ノ體質》、《大魯閣蕃語トルコ竝蕃語》。原稿裝訂本。國立臺灣圖書館典藏。
  • 森丑之助/著。《大魯閣蕃語集》。明治43年(1910)呈交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
  • 森丑之助/著。《埔里社方面トルコ蕃語集》。明治43年(1910)呈交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

其他待確定者:

  • ブヌン族記事稿本
  • 臺灣蕃人寫真帖

至2024年已知出版之報紙、期刊、雜誌、講稿:

  • 《東京人類學會雜誌》(計24篇)
  • 《臺灣日日新報》(計18篇)
  • 《臺灣時報(日治時期)》(計34篇)
  • 《實業之臺灣》(計7篇)
  • 《東洋時報》(計6篇)
  • 《臺灣農事報》(計4篇)
  • 《臺灣博物學會會報》(計3篇)
  • 《蕃界》(計3篇)
  • 《臺灣教育》(計2篇)
  • 《愛國婦人》(計1篇)
  • 《日本百科大辭典》(計1篇)
  • 《理蕃概要》(計1篇)
  • 《新臺灣》(計1篇)

相關研究

  • 楊南郡、宮岡真央子、宮崎聖子等人/著,《幻の人類學者:森丑之助:台灣原住民の研究に捧げた生涯》,東京:風響社,2005年。
  • 國立臺灣博物館常設展覽〈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及其展覽專書[14]:該展覽討論當時稱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創立的20世紀初,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重新審視那些奠定今日臺博館收藏基礎、形塑臺博館風貌的博物學發現、發現者、與發現傳統。而森丑之助的故事及其蒐藏標本則於第一單元「發現之道」展現,勾勒出那一代博物學家強調親身實地踏查—即所謂「知識是人走出來的」之調查傳統。[15]
  • 西元2023年出版的漫畫《月亮的名字》中的「林木之助」的原型就是森丑之助。

相關詞條

腳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