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楊·斯凡克梅耶

捷克電影導演和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楊·斯凡克梅耶
Remove ads

楊·斯凡克梅耶捷克語Jan Švankmajer捷克語:[ˈjan ˈʃvaŋkmajɛr],1934年9月4日),或譯楊·史雲梅耶[1],是一位捷克電影導演藝術家,作品跨越多種媒體。他製作的動畫與電影主題以超現實主義為主,影響許多其他藝術家,例如特里·吉列姆奎氏兄弟(Brothers Quay)等人[2]

快速預覽 楊·斯凡克梅耶Jan Švankmajer, 導演 ...

生平

1934年9月4日,楊·斯凡克梅耶出生於布拉格。童年時代,他在聖誕節曾獲得木偶戲,對於斯凡克梅耶後來的藝術發展影響深遠。他曾就讀於布拉格學院應用藝術,後來在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學習。他在1958年協助艾米爾·拉多克(Emil Radok)完成電影《浮士德醫生》(Doktor Faust),然後開始為布拉格Semafor劇院工作,並創辦面具劇場。然後,他轉移到魔燈多媒體劇場工作,並與艾米爾·拉多克繼續合作。這種戲劇性的經驗顯現於楊·斯凡克梅耶在1964年完成的第一部電影《施瓦茨瓦爾德先生和埃德加先生的最後把戲》。受到理論家維拉提斯洛·伊凡博格(Vratislav Effenberger)的影響後,楊·斯凡克梅耶的作品風格開始改變,轉向古典超現實主義,並首先表現於電影《庭園》(1968)。他也加入捷克超現實主義團體[3]

他的很多電影,例如短片《地下室的怪物》是以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劇情同時也令人不安。1972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禁止他繼續拍攝電影,他的許多電影都受到打壓。直到1980年代初之前,他在西方世界幾乎無人知曉。《紐約時報》評論家安德魯·約翰斯頓稱讚楊·斯凡克梅耶的藝術,認為「他的電影充斥文化科學典故,不尋常的意象具有潛意識的意涵,使得他的電影同樣獲得文化人士、與單純享受視覺刺激影迷的讚賞」[4]。1965年,楊·斯凡克梅耶以《一段巴哈狂想曲》入圍坎城影展,並獲得評審團獎。

1982年,楊·斯凡克梅耶完成短片《對話的維度》(Možnosti dialogu),該片被特里·吉列姆選為有史以來十大最佳動畫電影[5]。他的電影被稱為「類似卡夫卡的感情故事」[6],並獲得柏林影展短片金熊獎與榮譽獎、安錫國際動畫影展短篇動畫大獎[7][8]

楊·斯凡克梅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動畫家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包含《愛麗絲》(1988年)與《浮士德》(1994年)、《追求高潮的方法》(1996年),《貪吃樹》(2000年)與《瘋狂療養院》(2005年)。《瘋狂療養院》為超現實喜劇電影,改編自愛倫坡創作的故事,而薩德侯爵的生活也影響影片劇情。

2000年,楊·斯凡克梅耶獲得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終身成就獎。2001年,獲得克拉科夫影展榮譽獎。

楊·斯凡克梅耶執導的下一部長片為《昆蟲》(Hmyz)[9] 。它的成本為40萬捷克克朗,改編自卡雷爾·恰佩克的《昆蟲生活影像》。楊·斯凡克梅耶描述:「恰佩克的劇本非常厭世,我一直很喜歡它。昆蟲行為與人類行為相似,讓人聯想到卡夫卡和他的著名的《變形記》。[10]

2013年7月27日,他獲得義大利文化機構頒發創新及創意獎項。

Remove ads

風格

楊·斯凡克梅耶以獨特的定格動畫技術贏得世界許多人讚賞,他的作品以超現實、噩夢般的影像聞名於世。他至今仍繼續在布拉格拍攝電影。楊·斯凡克梅耶的電影特徵包括誇張的音效,往往在進食的場面造成很奇怪的效果。他經常使用縮時攝影來描述人們行走或互動,電影往往藉由定格動畫將無生命的物體轉化成生物。他製作的很多電影還包括黏土動畫,其中食物是他喜愛的主題和媒介。史雲梅耶還採用真人動畫來拍攝電影,包括《食物》(1992年)及《追求高潮的方法》(1996年)。

私生活

他與伊娃·斯凡克梅耶娃(Eva Švankmajerová)結婚,她是國際知名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陶藝家作家。伊娃·斯凡克梅耶與楊·斯凡克梅耶合作完成幾部電影,包括《愛麗絲》、《浮士德》、《貪吃樹》。他們有兩個孩子,純美(生於1963年)和瓦茨拉夫(生於1975年)。

電影

長片

更多資訊 年度, 中文片名 ...

短片

更多資訊 年度, 中文片名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