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楊志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楊志申(?—?),字燕夫[1]臺灣臺灣縣(今台南市)人,居於東安坊,為貢生、候選州同[2]。清代彰化墾戶,曾興建二八圳、快官圳、深圳等水圳。死後誥封中憲大夫,並入祀忠義孝悌祠。

生平

Thumb
獎勵楊志申捐獻學田碑記
Thumb
楊志申附祠入祀碑記

楊志申少年時喪父,在家中6兄弟中排行老二,對其母極為孝順[1]。曾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遷移父親的墓地以便讓臺灣府知府蔣毓英興建學宮[1]。蔣毓英十分賞識楊志申,便將其父之墓地改葬,並說:「你時常行孝,因此你的子孫一定會非常偉大。但你必須搬家到遠處,十年之後,就會變得非常富有。[1]」當時半線(今彰化)地區尚未經過開墾,楊志申便前往半線的柴坑仔莊居住,並貸「番田」以便開墾[1]。經過幾年的開墾後逐漸致富,因此引進貓羅溪之水源,開闢二八圳[3][1],後又興建快官圳、深圳等水圳[1]。楊志申也曾開墾淡水的佳臘埔、金包里,使楊家成為當地望族,雇用數千名佃農,彰化線東線西兩堡的田地皆為楊志申所有。雍正元年(1723年)彰化實施縣治,楊志申移居東門街[1]

Thumb
楊志申母親之墓

楊志申曾整治橋梁、修築廟宇、也曾捐獻學田及文廟油燈費用。後因感念文廟油燈等費用無出,答應司訓陳元恕,希望能夠續捐。之後楊志申即患上重病,臨死前命令其子孫「割鳳邑之田百九十有六石」,並說:「聊踐吾言,非為子孫求福應。女曹但能讀書為人,毋負吾志可矣。」之後過世,葬於彰化,死後入祀忠義孝悌祠。以長子楊振文貴,追封中憲大夫[1][4]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