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楊維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楊維聰(1492年—1560年?[1]),字達甫,號方城。北直隸順天府固安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城內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學者。正德十四年(1519年)順天鄉試解元,次年會試聯捷,正德十六年(1520年)殿試登第一甲第一名,授官翰林院修撰。嘉靖初年「大禮議」期間,楊維聰等隨楊慎力爭大禮,反對世宗,遭到廷杖。此後被外放為官,在山西、山東任職多年,累官山東布政使。嘉靖十七年(1538年)調南京光祿寺卿,翌年調太僕寺卿,兩年後致仕。身後入祀固安鄉賢祠。
楊維聰是固安縣歷史上唯一的狀元,固安城內曾建有「狀元及第」等牌坊。其著作有詩文數篇傳世,並輯《性理諸家解》三十四卷。家族文風鼎盛,父楊和中舉人,兄楊維傑為榜眼,子孫亦多有科名。
Remove ads
生平
楊維聰生於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十一月初六日,其父楊和是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丙午科舉人,官至國子監學正、代王府左長史,平生不務積蓄,唯嚴於教子。楊維聰於正德十四年(1519年)考中鄉試第一名(解元),次年二月會試聯捷第十名貢士。禮部按例請殿試,然武宗南巡未歸,閣老楊廷和認為「臨軒策問,必天子親御」,因此殿試未能舉行。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駕崩,無子,憲宗之孫、孝宗之侄朱厚熜以旁支小宗入嗣大統,即皇帝位,是為世宗。至五月十五日,世宗方在西角門賜策問貢士。次日放榜,維聰高中一甲第一名(狀元)[2][3][4],授翰林院修撰[5]。
嘉靖二年(1523年),維聰充任會試同考官,遷右春坊右中允。嘉靖三年(1524年),世宗堅持為親生父母上尊號,群臣反對,「大禮議」愈演愈烈。張璁、方獻夫因逢迎世宗心意而被提拔為學士,維聰及同官舒芬等羞與同列,上書乞求罷歸,不允。
七月十二日,世宗詔諭禮部,十六日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群臣嘩然。七月十五日,楊廷和之子,狀元楊慎等召集群臣抗爭,楊慎道:「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不久,楊慎率眾拜伏於左順門哭爭,舒芬、楊維聰等即在其中。世宗派太監遣散,眾人堅持不退。世宗令將為首者八人逮捕入獄。楊慎、王元正於是撼門大哭,群臣哭聲震天,世宗大怒,下令嚴懲,眾人或被下獄、或遭廷杖、罰俸。維聰官居六品,未能免於廷杖,之後被外放任職[5][6][7][8][9]。
嘉靖六年(1527年),楊維聰出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嘉靖九年(1530年),改河南提督學校。嘉靖十二年(1533年),陞山東布政使司參政。嘉靖十三年(1534年),陞任山西右布政使,次年轉山東左布政使。嘉靖十七年(1538年),授南京光祿寺卿。翌年改太僕寺卿。[5]
楊維聰於嘉靖十九年(1540年)致仕,數年後卒於家。崇祀固安鄉賢祠。清及民國《固安縣志》皆有傳。[5]
著作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皇明正德辛巳科殿試封策
楊維聰善屬文,其在正德辛巳科之廷對名篇流傳至今。嘉靖十二年(1533年),《山東通志》修成,時任山東布政使司左參政的維聰為之作序。[10] 同年九月,楊維聰行至分守地登州府的蓬萊縣,遇戶部謫守此地的教諭張鵬,維聰協助其增修縣學,並作《蓬萊縣儒學記》。[11] 嘉靖十五年(1536年),維聰過曲阜闕里拜謁先師廟,留下碑刻數通。[12]
維聰工詩,民國《固安縣志》錄其七律一首:[13]
- 《題尊經閣》
- 邑庠尊經閣,故仁王佛閣也。學佛者居之。後有石塔。趙子昂所書正德初太康劉公湜來宰是邑,逐僧毀塔,改為尊經閣,人多稱之。然釋固異端,猶有知以禪律為事者。吾儒為聖人之徒,若但役志科目,而不知從事於身心之學,則五穀不熟不如荑稗矣。請為諸英俊勉之。
- 阿閣三重書百編,青衿白首此鑽研。
- 兩河檻外清兼濁,阡陌宮前斷復連。
- 北闕晴雲常五色,西山瑞靄亙千年。
- 歸儒逃墨思曩跡,入室升堂俟後賢。
另有關於泰山封禪之七律一首:[14]
- 《登封臺》
- 封禪當年侈數君,陞中曾此事彌文。
- 金泥閟久明禋玉,石檢棲余清晝雲。
- 紫氣漫傳宮闕現,白毫爭見老翁耘。
- 二儀高厚如何報,遙望長安空夕曛。
- 《孝泉》
- 一派流芳潤,千年永孝思。
- 泉源應有本,天地更無私。
- 仙駕青鸞迥,遺宮碧蘚滋。
- 時聞精爽發,蕭蕭動靈颸。
曾輯《性理諸家解》三十四卷。
Remove ads
遺跡
固安城內曾建有解元坊、翰林坊、狀元及第坊。其中狀元及第坊在城內北大街路西,至民國時尚存[16]。其墓在固安縣城東北大孫郭村,民國時尚有碑刻數通[17][18]。
家族
固安楊氏詩書傳家,重視教化,自楊和起,後人多有科名。楊維聰是固安縣歷史上唯一的狀元,其兄楊維傑,嘉靖五年(1526年)中式丙戌科一甲二名進士(榜眼),兄弟均列鼎甲,一時為科場佳話,在北方讀書人中尤為罕見。三弟楊維誠則考中舉人。
維聰子文祈,字永叔,號鑒菴,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舉人[19]。維傑子文禎,嘉靖十年(1531年)貢生,任直隸南和縣訓導,陞順德府教授;維傑子文祿,隆慶四年貢生。
文祿子寀學,萬曆十六年戊子科舉人。[20]
佚事
明焦竑《玉堂叢語》記載,正德年間,固安縣偶發洪水,崩岸斷橋,岸邊出現石碑一通,上有「橋崩天子過,碑出狀元來」十個字。當年,武宗南巡,經過縣境,次年楊維聰狀元及第。[21]
傳說文徵明被召入翰林院,因為不是科舉正途出身而為狀元姚淶、楊維聰所羞辱。二人放言:「我衙門不是畫院,乃客畫匠處此。」唯有黃佐、陳沂、馬汝驥與文徵明酬唱甚歡,並說二人「只會中狀元,更無余物。」[22]
相關文學
註釋
參考書目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