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檳華女子國民型華文中學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檳華女子國民型華文中學(簡稱檳華女中),是馬來西亞檳城州東北縣喬治市哥德路的一所國民型華文中學,同時也是全女子中學,於1921年3月8日成立[1]。檳華女中也是檳城州內落實「特別計劃班級」(前稱控制中學)計劃下的4所國民型華文中學之一,只有成績卓越的學生可以入讀[2]。
Remove ads
校史
1919年3月17日,檳城閱書報社的陳新政、林如德、邱明昶、陳民情、莊永亨、林良文、劉偉明等閩籍商開始發動僑民成立一個公立女校。他們在平章會館(今檳州華人大會堂)召開閩商贊助人大會。這場大會吸引了91名贊助人出席,當時大會也議決用籌募救濟福建水災的餘款作為創立新女校的經費,並定名為福建女校。
1920年,福建女校正式創辦,初期校舍設於檳城柑仔園路29號,為租賃建築。創校初期設有小學課程,學制為七年,包括四年初小與三年高小,當時學生人數約52人。學校以「莊、誠、勤、朴」為校訓,教學條件簡陋,經費收支長期不足。
1923年,學生人數增長至175人,學制隨之調整為六年制(四年初小,兩年高小)。課程內容包括國語(白話文)、英文、修身、歷史、地理、算術、體操、圖畫、音樂、唱歌、手工、縫紉及刺繡等。因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校務日益提升,董事會決定以三萬令吉購置位於打石街145號的房產作為新校舍。
該處原為教育家陳嘉庚的私人住宅。在多番洽談後,陳嘉庚應允將該房產售予學校,並慷慨捐出售屋款項中的一萬令吉以資助校內設施建設。這是學校首次擁有自有校舍,意義重大。首任代理教務長為陳蘊美女士,她是星洲南洋女子師範首屆畢業生。
1927年,因英殖民政府實施《學校註冊條例》,其中規定教師必須本地化。校董會遂於1927年2月,依據華文視學官建議,設立為期三年的「簡易師範班」,以培育本地小學教師。這是檳榔嶼歷史上首個女子師範機構,創辦至今已為全國各地輸送超過300名女教師。
校方隨後在打石街145號校舍後院空地上興建一棟雙層樓教學樓,共設四間課室,供「簡師班」使用。至1928年,在校學生已超過400人,教室空間嚴重不足,學校被迫採用上下午分班制授課以應對學額壓力。
1931年,為進一步擴展教學空間,學校在南華醫院街82號設立第一所分校,以容納日益增加的學生。
1932年,學校的第一分校遷往夜蘭阿珍街93號,當時在籍學生已突破600人。同年,簡師班經歷課程調整,學制延長為四年。新制度不僅納入了中學階段的基礎課程,也結合中英雙語授課及教育理論內容,是當時少見的多元模式初級師資培訓。由於課程設計符合教學發展的需求,該培訓體系獲得當局與華社教育界的積極評價。
自1932年起,廖寶和女士出任代理教務長,並擔任此職至1934年。她其後繼續留校任教,服務時間長達數十年,至1966年退休,對教師培育與校務推動頗有貢獻。
1935年,第一分校再度遷至中路65號,此地成為日後小學部所在。與此同時,原設於打石街的簡師班及高小部也整合至該新校址。同年起,朱月華女士接掌學校行政,起初職稱為教務長,1946年起更名為校長。她自1935年至1966年期間,長期負責中小學事務,是學校穩定發展的關鍵人物之一。自1957年起,學校進行組織分工,中小學行政獨立,朱月華繼續領導中學部直至退休。
隨著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原有校園已難以應付。1937年,校方在紅毛路第37號新設第二分校,以舒緩主校區的負擔。同年2月,學校設立建校委員會,由邱明昶擔任主席,專責策劃擴建與改善硬體設施。
1938年,福建女校已拓展為設有三座校舍的教育機構,教職員人數達42人,學生人數逼近800人。
1939年,第二分校遷至浮羅池滑第204號。因新生持續增加,學校擴建壓力加劇。建校委員會於8月19日召開首次會議,正式推動新校舍的籌建工作。
1940年,校友陳桂英、翁素碧、陳瑄珠與徐越成等人共同發起成立校友會,聚會地點設在紅毛路分校。惟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新馬淪陷,校友會活動被迫暫停。至1945年戰後復校,校友會方得以恢復,並重新在打石街校舍設立會所。 1940至1941年間,學校首次開設初中一年級與二年級課程。至1941年,簡師班已有四個班級,學生人數增至144人,教職員工達到47人,全校總學生人數突破千人。由於校園設施已難以容納,擴建校舍成為當務之急。然而,該計劃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被迫擱置。
1941年底,隨著馬來亞淪陷,學校於12月起停課,持續三年八個月。戰火波及總校所在的打石街校園,其後座建築遭三枚炸彈擊中而嚴重損毀,館藏資料亦付之一炬。中路分校在日軍占領期間亦遭入室盜竊三十餘次,校產損失慘重。
1945年9月戰事結束後,學校迅速啟動復校籌備。因戰後大量學齡兒童失學,僑民對教育的重視空前高漲。自11月1日恢復上課起,入學人數大幅增加,尤其女學生報讀踴躍。小學教室不敷使用,中學也面臨空間不足。加上師資短缺,校方決定開辦師範速成班以應需求;但依據當局教育規定,旋即停辦速成班,轉而設立初中與高中課程,構成六年一貫制中學體系。小學繼續設於打石街原址,中學則設在中路65號。
1946年,校方原先購置位於安順律的地段作為新校舍選址,但因政府有意徵用地塊兩側土地,遂決定另覓校地。是年,學校迎來第一屆初中畢業生。時任董事會主席為王景成先生。
1947年,受政府委託,學校開辦為期兩年的高中師範課程,共招收三屆學員。連同此前14屆簡師班,共計培養了17屆師範畢業生,合格教師達326人。該計劃持續至1952年,後由政府統一收回師資培訓職能,學校則繼續保留初、高中部。 1948年,學校誕生首屆高中畢業生,董事主席為許生理先生。1949年則迎來首屆高師班共25位畢業生。
1950年,學校迎來創校30周年紀念。
1951年,高師課程停辦,學校專注發展高中教育。同年,董事會召開贊助人大會,採納李光前先生建議,為擺脫「籍貫學校」之稱,學校名稱由「福建女學校」正式更名為「檳華女子中小學」。改名於3月11日正式生效:中學部定名為「檳華女子中學」(Penang Chinese Girls』 High School),小學部稱為「檳華女子小學」(Penang Chinese Girls』Primary School)。
1951年,董事會購置位於哥德路2號的地段作為未來中學新校舍基地。該項建校計劃於當年正式啟動,並在第九次建校委員會會議中列入議程。
1954年至1955年間,學校在哥德路建設三層樓的新中學校舍。該工程由董事會主席王景成,副主席許錦亮、蘇承球,總務陳文炳、陳正直,以及財政李月樵等人全力推動。首座面向街道的教學大樓落成,工程耗資50萬令吉。校舍於1955年年底完工,標誌著第一期建校工程圓滿完成。1957年12月14日,建校委員會主席連裕祥先生主持新校舍啟用儀式。
1956年,校友會名稱由「福建女校同學會」更名為「檳華女中同學會」,會所設於中路小學部後方音樂教室。至1966年因原址業主收回物業使用,校友會遷至哥德路中學校舍繼續運作。
同年1月,檳華女子中學正式遷入哥德路2號新校址。最初由高中學生率先搬遷上課,隨後原本位於打石街的初小部也整合至中路校址,統一為「檳華女子附屬小學」。
1957年,檳華女子中學第二期校舍擴建工程完成。新建的三層科學館於4月竣工,並於同年9月投入使用。該大樓專為理科教學所設:三樓設有物理、化學及生物實驗室,供高中學生進行各科實驗操作;二樓為自然科學教室,用於初中理科課程及演示實驗;底樓則設有四間標準課室,用作日常教學空間。該棟建築連同科學設備、教學儀器及實驗用品,建設總費用約為20萬令吉。
隨後展開的第三期建設項目為校內禮堂。當時獲得新加坡與檳城平社的支持,董事會一方面著手設計與動工,另一方面同步展開募捐活動。禮堂建築於1957年年底完工。該建築採用雙層設計:底層設有多功能教室空間,包括圖書館、閱報室、會議室及行政辦公室;樓上為大型集會禮堂。整項工程總耗資逾24萬令吉。為答謝平社及社會大眾的慷慨捐助,新禮堂正式命名為「平惠堂」。
1958年小學改制,稱為「檳華國民型華文小學」。
1962年,中學部接受政府津貼改制後,命名為「檳華女子國民型華文中學」(即檳華女中,以馬來語/英語媒介語教學),未接受津貼而續辦的中學部改稱「檳華女子獨立中學」(以中文為媒介語教學的華文獨立中學)。[3]
自1960年代起,檳華女子中學進入拓展階段。1963年,校方創辦檳華幼稚園,由洪完全女士受委籌設並擔任園長。初期開課地點設於中學校園宿舍樓上(今為圖書館),設有兩個班級,共有41名幼兒與5位教職員。隨後數年內,幼兒園多次遷址,包括使用禮堂後的空教室及小學部圖工室,以適應不斷增長的招生規模。至此,檳華教育體系逐步形成「幼、小、華中、獨中」四校合一的完整結構。
1966年,顧翰芳女士出任女中校長,為期三年;1969年由林賦田校長接任,服務八年。1968年,董事會重啟中學部專科教學樓與電影室建設計劃,工程於1969年5月竣工,6月啟用。新建築分為四層:底樓為冷氣電影室;二樓設有自然科學與打字教室;三樓設地理、歷史與數學專科教室;頂層建有屋頂平台,配有測風儀等氣象觀測設備。1970年3月7日,董事主席莊漢良先生主持該棟大樓啟用典禮。
1969年,校方亦於中學食堂旁新建一座工藝室,配備電窯、美術陶藝及染印設備,作為藝術與工藝課程專用空間。
1970年,檳華四校慶祝創校50周年金禧紀念。
1976年,女中同學會更名為「檳城檳華校友會」,並於1978年完成位於哥德路的獨立會所建設,是馬來西亞首座女校校友自建會所,1979年4月正式啟用。
同年,校方在中學校園鐘樓後方興建三層教學樓,作為獨中部專用校舍,配合中華文化教育與六育並重的方針(德、智、體、群、美、勞)。時任校長李金女士(1966–1984)推動該計劃,落成典禮於1976年10月30日舉行,由董事副主席陳正直先生主持。
70年代初期,原本僅限女生成員的中學部與獨中部,曾短暫試行男女同校制度。小學部自60年代起已接收男生就讀,但因中學階段招生配額所限,部分小學畢業生難以升入華文中學。基於此,校方於1971至1973年間試行招收男生入讀國民型華文中學,獨中亦自1975年起開放男生入學。然而,校方其後認為男女同校與純女校體制難以兼容,故於1980年全面終止中學階段招收男生。小學部則繼續維持男女混合編制。
截至1980年,小學部學生總人數為2265人,教師66人;檳華女子國民型華文中學學生人數達2676人,教師97人。1977年,因校園周邊交通日益繁忙,董事會於小學部側邊修建一條柏油通道,供學生專車出入,並新建一座標準化幼童籃球場。
1980年,檳華四校共同慶祝創校60周年紀念。
自1981年起,檳華進入全面發展階段。伴隨國家社會、文化與科技教育不斷演進,學校加快課程與教學環境的革新步伐。80年代國民型中小學課程改革密集,教學資源需求迅速上升。在張寶珠校長(任期1978–1996)的帶領下,中學部大力提升教學設備與學生學習空間。
1990年11月,校方動工建設「嘉樹館」四層新教學樓,工程總投資逾100萬令吉,用以擴充課室與活動空間。1983至1988年間,檳華女中學生人數自2500人增至逾3000人。課外活動亦趨多樣,推動中華文化相關社團,如24節令鼓團與華樂團等。
1986年4月,董事會於中學校園重建兩座符合國際標準的全新籃球場,並增設四層看台,其中看台建設費用由董事拿督王富金局紳全額資助。
1990年,檳華女子國民型華文中學參與四校聯合慶祝建校70周年。
1993年,校方新建一座四層教學樓,以應對教學空間需求。該項目獲得檳城樹膠公會及相關團體捐款支持,董事會遂將大樓命名為「嘉樹館」,以志感恩。
1998年,因整體招生增長,檳華女中亦面對教室不足問題。董事會遂同步統籌建設五層教學樓,檳華女中學生也於該年遷入新大樓上課,改善學習環境。
自2001年起,學校推行多項基礎建設與教學環境改善計劃,包括為平惠堂全面安裝冷氣系統、重修校門圍欄並美化校園景觀。此外,2001至2002年間,校方對多媒體禮堂的音響與燈光設備進行全面升級。
2002年,國民型華文中學新增健身教室,並全面數碼化圖書館資料管理系統。同年,學校成為全馬首個設有「INTEL e-教室」的華中,正式邁入電子教學階段。
在學業表現方面,2001年檳華女中因大馬高級教育文憑考試(STPM)成績優異,躋身全國十大最佳學校;2002年STPM成績更躍居全國第一。該年大馬教育文憑(SPM)考試成績亦進入全國前十名。2004年,學校在SPM考試中首次達到100%及格率。2003年與2004年接連榮獲檳州「最佳學術與課外活動綜合表現學校」榮譽。
2003年,校長楊禮昭女士晉升為檳州首位DG1(DG54級別)卓越高級校長,並受教育部委任為新任中學校長輔導顧問。在她任內,學校在學術、課外活動與校園建設方面皆有顯著進展,成為全國知名女子中學之一。
自2005年起,校長楊億女士接任領導工作。她原為檳華女中教師,後歷任學生事務副校長,2005年7月升任校長。任內她推動校內資訊化發展,強化數碼教學基礎,並致力於營造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2010年,她因傑出管理獲頒「卓越服務獎」。
在各項公共考試中,檳華女中亦維持卓越表現:2009年STPM成績為檳州最佳,2010與2013年SPM成績亦居全檳第一。此外,學校在2011與2012年兩度獲頒初中評估考試(PMR)「最大躍進獎」。
2010年,檳華女中參與四校聯合舉辦創校90周年紀念活動。
2011年,檳華女子國民型華文中學在初中評估考試(PMR)中獲得「最大成績躍進獎」,成為檳州表現進步最顯著的中學之一。學校持續推動電子化教學改革,並逐步提升教學設備與校內資訊化水平。
2013年,時任校長楊億女士榮獲教育部「新獎掖制度」(New Deals)表現卓越獎。楊校長自1997年加入檳華服務,歷任學生事務副校長,2005年出任校長。在任期間,楊校長推動校園數碼建設,優化學習環境,並致力於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2009至2013年,檳華女中在各類全國公共考試中成績優異,包括連續多年在大馬高級教育文憑(STPM)及大馬教育文憑(SPM)考試中榮獲檳州最佳。
2015年,伍彩玲女士接任校長職務。她自1993年加入檳華女中,曾擔任副校長多年,熟悉校務管理。任內,她主導推行「無線傳屏精明教學系統」,積極落實智能校園發展目標,提升教學互動與效率。學校亦於同年榮獲「卓越模範學校」(Sekolah Kluster Kecemerlangan)榮譽,成為全國示範中學之一。
該年,學校的數學科與聖約翰救傷隊分別被評為學術及課外活動的卓越領域,成為其他學校參照的典範。學生在國內外各類競賽中屢獲佳績,包括世界學者杯、新加坡國際數學挑戰賽、全國科學挑戰賽等。
2016年初,因擬建新校舍項目涉及土地問題,政府曾提出徵用校園部分用地,最終在董事會與校方積極溝通下,成功保留原有校地。[4]
2017年10月,為擴大活動與教學空間,董事會推動興建一棟十層多功能教學大樓。該項目於2018年底完成,並於2019年啟用。新大樓被命名為「思源樓」。該建設由時任董事會主席已故拿督林源明發起,並獲得校友、贊助人及社會各界捐助。整體建設費用達1300萬令吉。
2018年,莊福柔女士出任檳華女子國民型華文中學校長。
2020年3月6日,思源樓舉行落成典禮,由檳華董事會主席拿督蔡鈴忠主持開幕。大樓設有多功能教室及現代教學設施,進一步緩解學校課室緊張問題,並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