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模糊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模糊圈,攝影術用語,又叫彌散圓(circle of confusion)。


點光源經過鏡頭在焦平面成的像是一個點,保持鏡頭與底片距離不變,沿光軸方向前後移動點光源,像平面上成的像就會成為有一定直徑的圓形,圓形的大小取決於鏡頭孔徑和點光源偏離程度,只要這個圓形像的直徑足夠小,相片看去仍然夠清晰,點光源圓形像再大些,相片會顯得模糊,這個臨界點光源圓形像,就叫模糊圈。
在焦點附近,光線還未聚集到一點,點的影象成為模糊的一個圓,這個圓就叫做彌散圓。 在現實當中,觀賞拍攝的影象是以某種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來觀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與放大倍率、投影距離及觀看距離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彌散圓的直徑大於人眼的鑑別能力,在一定範圍內實際影象產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認的。這個不能辨認的彌散圓就稱為容許彌散圓(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一般35毫照相機鏡頭的模糊圈直徑=1/30毫米,中幅相機鏡頭的模糊圈直徑=1/15毫米,微型相機的模糊圈直徑=1/60毫米。但是各照相機廠所定的模糊圈直徑,會略微不同,宜參考照相機說明書。
模糊圈的概念首先由1866年英國攝影雜誌署名T.H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來的,他通過實驗發現人眼在25厘米明視距離看圖,可以分辨圖中相距為1/4毫米的兩條線。一張35毫米照相機底片放大成20x30厘米相片(即放大8倍),相片上直徑=1/4毫米的圓圈,在底片上應是一個直徑為1/32毫米的圓圈,這就是後來徠卡等照相機廠取模糊圈為1/30毫米的由來。
Remove ads
常用模糊圈列表
Remove ads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