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歐洲匯率機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欧洲汇率机制
Remove ads

歐洲匯率機制第二階段(英語: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II,簡稱ERM II),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於1999年1月1日隨著統一貨幣歐元的推出而設立的匯率機制,屬於歐洲貨幣體系(EMS)的一部分,目的是減少成員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提升貨幣穩定性,並作為評估未來歐元區成員資格的參考工具。[1][2]ERM II 替代了早期的ERM I機制,原有的歐洲貨幣單位(ECU)也隨之由歐元取代。[3][4]

快速預覽

歐元採納後,ERM II 政策轉變為將非歐元區歐盟成員國的貨幣與歐元掛鉤(以歐元為中心貨幣),以提高這些貨幣的穩定性,並作為潛在歐元區成員的評估機制。[5][6]

截至2025年1月,目前共有兩種貨幣參與 ERM II:丹麥克朗保加利亞列弗[7][8]

根據歐盟條約,尚未採納歐元的成員國(如瑞典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在滿足相應條件後需加入 ERM II,作為加入歐元區的過渡階段。[9][10]

2020年7月10日,保加利亞列弗克羅埃西亞庫納 曾獲准加入 ERM II。[11][12]其中,克羅埃西亞已於2023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元區,改用歐元,不再參與 ERM II。[13]

Remove ads

意圖與運作

歐洲匯率機制(ERM)建立在固定匯率波動區間的概念之上,匯率可在該區間內浮動,屬於一種半盯住匯率制度(semi-pegged system)。[14][15]在引入歐元之前,匯率是以歐洲貨幣單位(ECU)為基礎計算,該單位作為歐洲的記帳單位,其價值由參與國貨幣加權平均決定。[16][17]

一個被稱為「平價網格」(Parity Grid)的雙邊匯率表,是依據這些以ECU表示的中心匯率計算出來的,貨幣波動須控制在雙邊匯率上下各2.25%的範圍內(義大利里拉西班牙比塞塔葡萄牙埃斯庫多英鎊除外,這些貨幣的波動範圍為±6%)。[18][19]堅定的干預措施與貸款安排保護了參與國貨幣免受更大幅度的匯率波動。[20][21]

時任英國財政大臣丹尼斯·希利據稱於1979年決定不加入ERM,原因是擔心該機制會阻止德國馬克升值,從而有利於德國經濟,卻損害其他國家經濟。[22][23]英國最終於1990年10月在財政大臣約翰·梅傑領導下加入ERM,當時此舉獲得了商界和媒體的廣泛支持,[24][25]但在兩年後的黑色星期三被迫退出。[26][27]

Remove ads

歐盟成員國的歷史性匯率制度

下表總結了自1979年3月13日歐洲貨幣體系及其匯率機制與歐洲貨幣單位(ECU)開始運作以來,所有歐盟成員國採用的各類匯率制度。[28][29]歐元於1999年1月1日以1:1的比率在外匯市場上取代了ECU。在1979年至1999年間,德國馬克實際上起到了ECU的錨定作用,因此將貨幣盯住ECU與盯住德國馬克並無太大差別。[30][31]

歐元區於1999年1月1日正式成立,首批成員國為11國。[32]2001年1月1日,希臘成為首個新加入成員國,比歐元正式流通提前一年。[33]此後歐元區的擴展主要來自2004年歐盟擴展後的新成員國,具體為:斯洛維尼亞(2007年)、賽普勒斯(2008年)、馬爾他(2008年)、斯洛伐克(2009年)、愛沙尼亞(2011年)、拉脫維亞(2014年)、立陶宛(2015年)。克羅埃西亞於2013年加入歐盟,並於2023年採用歐元。[34][35]

所有在1992年《馬斯垂克條約》簽署之後加入歐盟的新成員國,根據入盟條款均有義務採納歐元。[36][37]不過,五項歐元匯率趨同標準中的最後一項即匯率穩定標準,要求申請國必須在ERM內保持至少兩年時間,且期間貨幣匯率不得出現「嚴重波動」,方可符合採用歐元的資格。[38][39]

Remove ads

愛爾蘭鎊與英鎊脫鉤

為加入歐洲貨幣體系,愛爾蘭在1979年選擇使愛爾蘭鎊脫離與英鎊的固定匯率,因為英國當時決定不參與該機制。[40][41](自1922年建國以來,愛爾蘭中央銀行一直維持愛爾蘭鎊與英鎊的平價。「直到1970年代,由於英國的高通貨膨脹威脅到愛爾蘭的價格穩定,其他選擇方案才被認真考慮。」[40][42]

英鎊被迫退出

英國於1990年10月加入ERM,[43][44]但在不到兩年後,由於英鎊遭遇嚴重投機攻擊,被迫退出。1992年9月16日發生的匯率崩潰事件被稱為「黑色星期三」。[45][46]此後,鑑於英國1992年之後的良好經濟表現,一些評論人士將其稱為「白色星期三」。[47][48]

由於英國於1990年陷入衰退,[49][50]一些評論人士(如諾曼·特比特)將ERM諷刺為「永恆衰退機制」(Eternal Recession Mechanism)。[51][52]英國政府為維持英鎊匯率在規定區間內,花費逾60億英鎊,[53][54]彼時廣泛報道稱,有爭議的匈牙利裔美國人投資者喬治·索羅斯個人盈利10億英鎊,相當於「英國每名男女老少支付超過12英鎊」,並稱其為「擊垮英格蘭銀行之人」。[55][56][57]

英國加入ERM也被認為加劇並延長了當時的衰退,[53][58]英國退出ERM更被視為一場經濟挫敗,對約翰·梅傑領導下的英國保守黨政府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其在1997年英國大選中敗選的重要原因,儘管梅傑政府在「黑色星期三」之後成功實現了經濟復甦和顯著降低失業率。[59][60]

Remove ads

擴大波動區間

1993年8月,為應對針對法郎及其他貨幣的投機行為,ERM的波動區間被擴大至15%。[61][62]

歷史

1998年12月31日,歐洲貨幣單位(ECU)[63]歐元區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被凍結,歐元隨即以1:1取代ECU,其價值也由此確定。[64]

1999年,ERM II取代了原有的ERM機制。[65][66]希臘德拉克馬丹麥克朗最初參與了新機制,希臘於2001年加入歐元區後,丹麥克朗成為當時唯一仍參與ERM II的貨幣。ERM II內貨幣允許相對於歐元的中心匯率在±15%區間內浮動。丹麥方面,丹麥國家銀行維持丹麥克朗在歐元1 = 7.46038丹麥克朗中心匯率上下±2.25%的更窄波動區間內。[67][68]

尚未採用歐元的歐盟成員國需至少在ERM II內參與兩年以上,方能申請加入歐元區[36][38][69]

新加入的歐盟成員國

2004年5月1日,十個新成員國的中央銀行正式簽署加入《ERM II中央銀行協議》。各國貨幣隨後陸續加入ERM II,具體時間由協商決定。[70][71]

愛沙尼亞克朗立陶宛立特斯洛維尼亞托拉爾於2004年6月28日加入ERM II;賽普勒斯鎊拉脫維亞拉特馬爾他里拉於2005年5月2日加入;斯洛伐克克朗於2005年11月28日加入。[72][73]

2020年7月10日宣布,保加利亞列弗(自2007年1月1日起為歐盟成員)與克羅埃西亞庫納(自2013年7月1日起為歐盟成員)被納入ERM II。[74][75][76]

保加利亞外,其餘國家均已加入歐元區,並退出ERM II:斯洛維尼亞(2007年1月1日)、賽普勒斯(2008年1月1日)、馬爾他(2008年1月1日)、斯洛伐克(2009年1月1日)、愛沙尼亞(2011年1月1日)、拉脫維亞(2014年1月1日)、立陶宛(2015年1月1日)、[77]克羅埃西亞(2023年1月1日)。[78]

Remove ads

當前狀態

截至2025年1月,仍有兩種貨幣參與ERM II,分別是丹麥克朗保加利亞列弗。尚未參與的貨幣包括瑞典克朗、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的三大成員國貨幣:波蘭茲羅提捷克克朗匈牙利福林,以及2007年1月1日加入歐盟的羅馬尼亞列伊,根據入盟條約規定,這些國家均需未來加入ERM II。[79][80]

瑞典曾通過2003年瑞典歐元公投決定暫不加入ERM II,儘管歐洲中央銀行認為瑞典應履行加入義務,因為與丹麥不同,瑞典並未享有官方的「退出選項」(opt-out)。[81]根據《馬斯垂克收斂標準》,歐盟成員國需先加入ERM II,作為加入歐元區的前提之一。[82][83]

匯率波動區間

理論上,ERM II內大部分貨幣允許相對中心匯率在±15%區間內波動。[61][84]但實際上,丹麥克朗的實際波動幅度極小。[85]

更多資訊 加入日期 [68][86], 國家 ...

歷史參考

已退出ERM II的貨幣包括:希臘德拉克馬斯洛維尼亞托拉爾賽普勒斯鎊愛沙尼亞克朗馬爾他里拉斯洛伐克克朗拉脫維亞拉特立陶宛立特以及克羅埃西亞庫納[77]

更多資訊 時期, 國家 ...
Remove ads

參見

  • 歐元趨同標準
  • 歐元區危機相關縮略語列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