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武漢市蔡甸區第一小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武漢市蔡甸區第一小學(No.1 Primary School, Caidian District, Wuhan City),簡稱「蔡甸一小」,是武漢市的一所公辦小學,位於蔡甸區文昌街222號。該校歷史悠久,在近代社會變革、教育發展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辦學現狀
蔡甸一小位於蔡甸街道老城區,學生人數較少,辦學規模教小,主要接收附近社區學生。學校擁有教學樓三幢,分別為「實踐樓」、「求知樓」和「創新樓」;校門一座,在創新樓一樓架空層,正對文昌街。另有藏書27.8萬冊,配備各類活動室10間,規範操場1860平方米,總建築總面積4441平方米[1]。
學校以美育為學校特色,尤以書法、美術見長。書法已成為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學校共有12個校級社團、24個班級社團,包括書法、美術、音樂和桌球、田徑等項目[2]。
學校2022年總編制人數47人,全部為事業編制。在職實有人數75人[3]。
建校歷史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科舉制度被廢除。蔡甸鎮秀才胡智齋、張巍如和李⾄哉等人提議興辦新式學堂,學習西方文化,但沒有受到重視。[4]
清朝滅亡後,胡智齋等人又起草了《創立蔡甸國民教育實施方案》。該方案提出 「組織成立一個負責推行國民教育的蔡甸教育會,將蔡甸地區的書院、學產及其他公產,全部轉至該會,並由該會保管運用,作為推行國民教育的基金」。然而,這一方案遭到當權人物張楚材等人的反對,未能施行。
不久後,胡智齋應天門印尼華僑的邀請,前往爪哇興辦華僑子弟學校。
1915年5月9日,袁世凱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李大釗起草《敬告全國父老書》以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抵制。胡智齋受其觸動,立即偕同李至哉於1915年7月返回蔡甸,醞釀發動蔡甸地區反對 「二十一條」 的鬥爭。
1915年8月上旬,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 「蔡甸教育會」 成立,推選張巍如為會長。教育會成立後,積極著手籌建國民學校,決定辦學章程、教師等,並成立了基金籌募委員會,受到漢陽、漢口和蔡甸等地工商業界的慷慨支援。
建校初期[5]
1916年(民國五年),教育會正式興辦「蔡甸國民小學」,由胡智齋擔任首任校長,校址在漢陽縣蔡甸鎮三清觀(今蔡甸區蔡甸街道知語1901小區內)。由省一師畢業生呂美堂、姚次安,以及女師畢業生姚靜涵等人擔任主課教師。
1919年,更名為「蔡甸高等小學」,招收了三年制初小及高小學生近千人。次年,在當地工商界大量經費支持下,改小學為「蔡甸乙種商業學校」,當地甚至在輪船售票中附加教育經費徵收。
1927年初,唐義貞被安排來校擔任教務主任,隨後學校改辦為「漢陽縣第二完全小學」[4][6]。1936年,更名為「中正小學」。1938年因日軍占領蔡甸鎮而停辦。
日占時期[7]
1941年,日軍拆毀原三清觀校址作為駐軍據點。次年遷校設施至蝙蝠街棉業工會,由憲兵隊隊長中原氏監督開學復課。1942年又新建教室8間,增班4個,拆除附近織布廠以擴大校園,此處即今蔡甸一小校址。
期間,學校教育以日語和奴化教育為主,定期對師生進行日語考試,灌輸「中日親善」、「建立大東亞共榮」等內容。並定期進行思想小結和進行思想測驗,大部分教師離開學校,學生也紛紛輟學。
1949年5月,漢陽縣人民政府接管學校,並與「依善」、「敦睦」兩所義學堂合併,改為「縣立蔡甸完全小學」。1953年被確定為重點小學[5][8]。
1966年,文化大革命被發起後,學生停課鬧革命。學校被誣陷為推行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黑樣板,教師受到迫害,教室牆壁被打穿,二百餘套桌椅板凳損害。萬冊圖書被造反派洗劫一空,教學儀器被盜走、散失。教師被清算換班,考試及升留級制度也被廢除,從六年制改為五年制,教學質量斷層下降[5]。

1971年,更名為「蔡甸鎮第一小學」。1977年,文革結束,恢復正常教學秩序,次年恢復考試。1993年,升格為「蔡甸區第一小學」[1]。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