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殲-6
中国以米格-19为原型仿制的超音速战斗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殲-6(J-6),即殲擊6型戰鬥機,前稱59式戰鬥機,由瀋陽飛機廠以蘇聯米格-19為原型仿製。北約代號:Farmer。
殲-6戰機為中國自主生產第一代超音速戰機,從1964年首架交付使用,1986年停產,2010年6月12日,國產殲6飛機正式退出空軍編制序列。
殲-6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於1960至1970年代的主力,也是中國航空工業生產裝備數量最多的機型,共生產了逾 5200 架,遠超過該型飛機於其原型的蘇聯的米格-19數量,該機同時出口到了許多國家。目前,中國已將殲-6改裝成無人載具繼續使用,惟數量不清。
Remove ads
歷史
殲-6從1953年開始研製,代號「東風102」。50年代後期又從蘇聯進口了少量的米格-19,由於數量有限及使用超音速飛機的經驗不足,所以米格-19基本上沒有參加當時的戰鬥值班任務。
1958年3月,瀋陽飛機製造廠開始仿製米格-19L有限全天候截擊型戰鬥機[1]。殲-6於1959年9月23日由試飛員吳克明首飛成功,但由於實際設計中存在問題,沒有進行結構強度計算,強度僅及設計指標的 86%,至12月6日試飛完成。按照當時的命名規則,東風102被空軍命名為59式殲擊機。但試飛結果表明,59式不僅性能難與米格-19S匹敵,甚至連基本的飛行品質都未能保證,強度不足導致飛機飛行中嚴重抖動。這樣一種飛機顯然無法擔負作戰任務,因此並未裝備部隊使用,東風102僅造出33架。
後來終於仿製米格-19S成功,於1962年正式列裝,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裝備的第一種量產化的超音速戰鬥機。殲-6戰鬥機的仿製成功,代表中國航空工業已經掌握了試製複雜的航空產品的全套技術,具備了獨立自主製造飛機的能力。
雖然殲-7早在晚六十年代便量產,但當時的可靠性不高、引擎壽命過短等,所以繼續生產殲-6並對其升級,如更換發動機(極速增加到近音速一倍半)和雷達等航電設備,所以升格為完全全天候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並可發射當時最新的PL-2空對空導彈。當時中國軍方還從仿製入手,在殲-6基本型的基礎上,試圖不斷改進。殲-6型號眾多,主要有殲-6甲、6乙、6I、6II、6III、6IV型,還有偵察型殲偵-6、教練型殲教-6等,又把戰轟機殲-6重新設計成專用的超音速攻擊機強-5。
中國仿製的殲-6系列戰機在1986年停產前共生產了近4,500架各型戰機,除供應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與海軍航空隊使用外,另曾出口至朝鮮與緬甸等第三世界國家[2] 。在阿爾巴尼亞,殲-6發揮了重要作用。阿爾巴尼亞當時已擁有從蘇聯引進的12架米格19PM和3架米格19S,但已與蘇聯斷絕外交關係,並向中國靠攏。當時,決定引進殲-6C的出口型F-6C,以獲得米格-19PM的雷達製造技術。作為交換,12架米格19PM全部送到了中國,殲6C也陸續出口以彌補這一缺口。最終有 102 架 F-6C、4 架 FR-6 和 1 架 FT-6 被送往阿爾巴尼亞。此外,還引進了 18 架 F-6A,它們是 J-6A 的改進型,而 J-6A 是米格-19P 的早期複製品。但由於1978年斷絕外交關係,阿爾巴尼亞宣布閉關鎖國,飛機均在國內修理廠進行操作和維護。由於零部件稀缺以及國產燃料出現問題,航班數量隨後減少。最終,在2004年,公司決定退役剩餘的飛機。
1987年11月19日,解放軍空軍第49師145團三大隊七中隊中隊長劉志遠駕駛殲-6戰鬥機從福建龍溪起飛叛逃台灣,以超低空穿雲而出,飛抵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獲黃金5000兩並敘階少校。
進入21世紀後新式戰機頻出,殲-6逐漸退役,最後一批殲-6戰機於2006年8月自人民解放軍空軍中退役[3],該型機並於2010年6月12日正式退出空軍編制序列[4]。退役後,部分殲-6發動機拆解後用於除雪車或風滅型消防車。[5]
此外,部分較好狀態機體被改裝成無人機,機背加裝了衛星導航和遙控裝置,翼下掛載兩枚250公斤炸彈[6]。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2013年1月號刊文稱,在福建連城基地空拍衛星發現,有越來越多的殲-6無人攻擊機進駐,2011年7月31日的衛星圖片數出了至少55架。戰時這些無人機可做為欺敵擾亂或對地簡易攻擊等用途。2013年12月24日央視7頻道首次曝光殲-6戰鬥機改裝的無人靶機影片,無人化改裝方案被證實存在[6]。
在2025年舉行的空軍航空開放活動暨長春航空展上,殲-6無人機首次公開亮相。現場展板介紹,該型無人機於1995年首飛成功,取消了機載武器系統、副油箱、彈射座椅等設備,改造了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和自動駕駛儀,增加了機翼掛架,並增設地形匹配導航系統,可作攻擊機和訓練靶機使用[7]。南華早報引述軍事分析人士表示,殲-6改裝無人機在消耗戰中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大量使用此型無人機開展飽和式攻擊,可快速耗盡對手有限的防空導彈庫存,從而為後續攻擊鋪平道路。同時,其航電設備落後,有利於其免受反無人機系統干擾,誘使防空雷達開機,從而暴露雷達位置和頻率,指引電子戰系統與反輻射導彈定位、干擾或摧毀防空陣地[8]。
Remove ads
在1960年代末出於國土防空需要以及與蘇聯交惡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預判,中共中央下令展開四號任務研發專案,改裝殲-6為垂直起降戰機以在機場被毀情況下作戰[9],初期希望採用海獵鷹式的向量轉口噴嘴,然而後發現引擎推力遠達不到要求,只能改變方案設計四具轉向風扇掛於下方的方案[10],然而相關構思在當時科技和材料條件下無法達成,始終停留於紙上設計,最終該計劃在1972年3月25日正式下馬。但許多專案中的實驗數據探索和人才培育還是在航空工業中發揮些許作用。[11]

- 1964年12月18日,國軍RF-101進入浙江偵察,海航4師飛行員王鴻喜駕駛殲-6擊落。
- 1965年3月18日,國軍第6大隊4中隊中校政治輔導官張育保駕RF-101,被解放軍54大隊副大隊長高長吉殲-6擊落。[12]
- 1965年9月20日,美機F-104C由西向東橫穿中國雷州半島,中國海航飛行員高翔、黃鳳生駕駛殲-6雙機起飛擊落一架,美軍飛行員跳傘後被俘。[13]
- 1965年10月5日,解放軍空軍第9師在廣西憑祥地區擊落美軍RA-3D型偵察機。同年1月份還擊落一架美國簡易無人機。
- 1967年6月26日,越戰期間飛行員王柱書和呂紀良駕駛兩架,在海南島文昌縣附近上空擊落F-4幽靈式美軍戰機,
- 1967年1月13日,金門縣空域發生一一三空戰,雙方公布的戰果相反。解放軍稱空軍第24師飛行員胡壽根駕駛殲-6擊落國軍一架F-104星式戰鬥機。國軍稱兩架F-104星式戰鬥機各擊落一架殲-6。
- 1967年8月21日,越戰期間美海軍A-6A攻擊機2架侵入廣西,空軍十八師2架殲-6起飛擊落兩架A-6A。
- 1971年印巴第三次戰爭,出口巴基斯坦的殲-6擊落兩架蘇-7,其中一架使用導彈擊落。整起戰爭中巴基斯坦飛行員駕駛殲-6擊毀敵機12架,自身損失三架。[14]
- 1979年3月,烏坦戰爭中,坦尚尼亞空軍使用殲-6轟炸坎帕拉、金賈、托羅羅等戰略城市,推翻了阿明政權。[15]
- 1987年兩伊戰爭中,殲-6同時現身交戰雙方的空軍,有些是購得,有些是第三國贈與。[16]
變體
- J-6A:基於米格-19PF研發,共生產90架,於1958年12月19日首飛。該機配備RP-5截擊雷達和位於機頭進氣口的測距雷達,是中國第一架配備雷達的戰機。機翼根部還裝有NR-30型30毫米航砲。生產了28架,其中28架運往阿爾巴尼亞。
- J-6B:米格-19PM是殲-6A的改良型,共生產了19架。機翼根部裝有NR-30型30毫米航砲,武器僅限於空對空飛彈或火箭彈。該機於1959年9月18日首飛。其中一架目前在博物館展出。其餘18架在特殊條件下出口到阿爾巴尼亞。
- J-6C:基於米格-19S研製,共生產了3562架。該機搭載獲得許可的圖曼斯基RD-9渦旋-6發動機,並在生產過程中加裝了阻力傘。該機於1963年9月23日首飛,後續部分飛機以F-6C的型號出口到阿爾巴尼亞和朝鮮等友好國家。
- J-6D:殲-6D是專為高空作戰任務研發的截擊戰鬥機,共生產了12架。該機升級為新研發的排氣-6A發動機,並僅配備一挺機槍。該機於1963年9月23日首飛。殲-6D最初被命名為殲-6I,旨在擊落美國高空偵察機。作為一款多用途戰鬥機,其性能並不令人滿意,性能較差。
- J-6F:殲-6F截擊戰機型號,共生產85架,於1969年8月5日首飛。最初編號為殲-6III。該機機頭安裝大型測距雷達,雷達天線整流罩尖端外露。發動機也換成了改良型渦輪扇-6發動機,並在機頭左右兩側增加了四個輔助進氣口。 85架飛機中,有12架捐贈給了阿爾巴尼亞。最初生產了388架,但剩餘的303架被發現有缺陷,不適合全面作戰。這些飛機被重新命名為殲-6I(見下文),並改裝為地面教練機。
- J-6G:潘-6III的改良型,共生產了5架,機頭加長了37.5厘米,並增加了一個掛架。該機於1975年8月1日首飛。其中一架現藏於中國航空博物館。
- J-6H:泛-6III的夜間截擊型,共生產了7架,於1976年9月24日首飛,此後沒有繼續生產。目前有一架飛機保存在中國航空博物館。
- JJ-6:雙座教練機。機身加長84公分。 NR-30的機身長度從3公分縮短到1公分。共生產了634架。
- JZ-6:戰術偵察機。機內裝有照相機,機身底部設有攝影窗(共生產了49架)。國產飛機。首飛於1967年5月。
- JZ-6:戰術偵察機。共生產了133架。基於殲-6B開發的飛機。首飛於1976年4月2日。
- 強-5/強-5:設計顯著改進的攻擊機。
- 殲-6W:中國現役的一種改進型無人戰鬥機。一些軍事分析家將其稱為殲-6W。該型飛機的存在最早於2013年左右得到確認,截至2021年,仍確認部署在中國沿海(台灣對面)。據信,許多作戰飛機被用作誘餌戰鬥機或主要的無人機。
Remove ads
- F-6A:28架殲-6A出口到阿爾巴尼亞。當時,它們是少數幾種全天候戰鬥機之一。
- F-6B:18架殲-6B出口到阿爾巴尼亞。它們因其先進的雷達而受到高度讚揚。
- F-6C:殲-6C的出口型號,出口到阿爾巴尼亞、朝鮮、孟加拉國、索馬利亞、緬甸等國家。
- F-6F:12架殲-6F出口到阿爾巴尼亞。當時,它們是少數幾種配備雷達的戰鬥機之一。
- F-6P:巴基斯坦的F-6C戰鬥機。該機配備馬丁-貝克彈射座椅,可兼容部分西方系統,包括AIM-9「響尾蛇」導彈。機身下方安裝有一體式副油箱。[11]
- FR-6:JZ-6的出口版本。
- FT-6:JJ-6的出口版本。
- J-6E:高空攔截機,生產了兩架。發動機進氣口增加了四個,機槍數量也改為兩挺。該機於1966年9月首飛。原名J-6II。隨著美國入侵的結束,該機的武器被拆除,並改裝為導彈測試和地面測試飛機。
- JZ-6A:戰術偵察機,生產了一架。基於殲-6II,於1971年4月1日首飛。隨後用於測試各種相機。
- JZ-6B:戰術偵察機,共生產三架。基於殲-6C,於1975年1月26日首飛。隨後用於測試各種用途的相機。
- 東風102:米格-19S的仿製機型,最初生產了36架。然而,由於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該機未遵循正確的製造工藝,導致飛行性能受到不利影響,所有飛機均被改裝為陸基教練機。
- 殲-6I:共生產了303架早期型殲-6F。由於受文革影響,零件老化,事故頻發,遂全部返回工廠,改名為殲-6I,用於地面訓練和氣動測試。
規格


(性能以較人所知的中前期標準型為主)
- 機高:3.854米
- 機長:13.025米
- 翼展:9.00米
- 翼面積:25平方米
- 全重:8644千克
- 最大速度:1255千米/小時(14000米高度),開加力由5千米爬到1萬米需1.85分鐘,爬到1萬5千米需3.8分鐘
- 實用升限:開加力時17600米,開加力且帶兩油箱16000米
- 最大航程:1520千米,2318千米(帶兩個760升副油箱)
- 動力:WP-6型發動機2部
- 續航時間:1小時43分,2小時38分(帶副油箱)
- 限制過載:8G
武器配備:
使用國家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