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比菲爾德學術搜尋引擎
学术搜索引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比菲爾德學術搜尋引擎(Bielefeld Academic Search Engine,縮寫BASE)是由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圖書館創建的多學科學術資源搜尋引擎[1]:40。該搜尋引擎基於Apache Solr和VuFind等開源技術,通過開放存儲元數據獲取協議(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OAI-PMH)收集學術數字資源的元數據,進行規範化處理並索引化,為用戶提供統一的學術資源檢索平台[2]。
Remove ads
歷史發展
BASE的開發始於2002年,初衷是為比勒費爾德大學的研究資源提供訪問支持。隨著項目推進,開發者認識到需要建立一個更全面的搜尋引擎,以便用戶能夠檢索到大學外部的學術資源。
2004年,BASE作為原型首次對公眾開放測試,允許用戶訪問期刊、機構知識庫、數字館藏及科學出版物等學術材料。其搜索結果僅限於通過網絡公開獲取的內容,強調確保科學知識的開放獲取[3]。
2007年,該項目獲得了德國科學基金會(DFG)的資助,以進一步改進功能和提升性能。此後BASE迅速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的學術資源搜尋引擎之一。
功能特點
BASE智能評估並挑選高質量的學術資源,僅收錄符合學術質量和相關性要求的文獻,同時深入挖掘「底層網頁」資源,補充商業搜尋引擎未能覆蓋的學術內容[1]:41,49。
BASE通過OAI-PMH協議擷取元數據,覆蓋機構知識庫、數字館藏及部分精選網站,支持跨學科、多語種資源的檢索。提供詳細的搜索結果,包括文獻數據及其元信息,部分文獻顯示重用條件及訪問權限。用戶可以在 BASE中檢索文獻的元數據和摘要,但大部分文獻全文僅限開放獲取的資源(約60%),用戶如有相應的訪問權限則也可訪問未提供全文的文獻[1]:53。
技術
BASE 的技術核心是開源搜索軟體Lucene和Solr,自2011年起取代了原先的Microsoft FAST搜尋引擎技術[1]:50。搜尋引擎的索引結構以Dublin Core元數據標準及其擴展為基礎,支持用戶通過HTTP應用程式接口(API)實現靈活檢索[1]:63。
數據規模
BASE持續擷取、更新和索引學術資源,每周更新一次數據源內容,並定期對所有內容進行全面重建索引[1]:52。截至2024年,BASE已索引超過10,000 個信息源,包含4億多份文獻數據[4]。
作為開放獲取和學術傳播的積極推動者[5],BASE參與了多個相關項目,如歐洲科研數字知識庫基礎設施計劃(Digital Repository Infrastructure Vision for European Research,DRIVER)[1]:40。BASE也成為EBSCO信息服務等商業服務的內容整合來源,為全球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6]。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