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毛澤東塑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毛主席塑像,或稱毛澤東塑像,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在中國大陸普遍興建的以時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全身像為標準的塑像,文革時期的雕像是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的代表產物,毛澤東認為:「過去這幾年有必要搞點個人崇拜。現在沒有必要,要降溫了。」「那個時候的黨權、宣傳工作的權、各個省的黨權、各個地方的權,比如北京市委的權,我也管不了了。所以那個時候我說無所謂個人崇拜,倒是需要一點個人崇拜。現在就不同了,崇拜得過分了,搞許多形式主義」(1970年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談話)[1]。到文革以後,大部份的塑像被陸續拆除,也有時有新建塑像豎立。改革開放之後的雕像政治意味淡去,多為旅遊景點、紀念品或緬懷物品。

歷史與發展
塑像之最大像身的高度定為7.1米,象徵著中國共產黨七一建黨日;底座高度需為5.16米,紀念1966年5月16日發動政治運動,當天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北京通過了毛澤東主持起草的指導「文化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總高度合計正好是12.26米,因為象徵著毛澤東的生日(12月26日)。
紅衛兵在清華大學建起的最早塑像早於韶山,並沒有採用這個普遍規模,後來也已拆除。目前這個規模是參照韶山的毛澤東塑像做出最終決議的。均為站像,姿勢分揮右手和背手兩種。細分又有戴軍帽和不戴帽,穿軍大衣和風衣的不同。
第一座毛主席塑像是在清華大學「造反」的學生和教工——紅衛兵造反派的要求下由當政的「革委會」在清華大學建造的。1966年6月24日,紅衛兵以「破四舊」為由拆除了被他們稱為「封資修」的清華大學的象徵建築物——二校門。二校門拆除後,清華大學建築系教師程國英提出,在拆除後的空地上建立一座毛主席塑像,被學校革命委員會採納。1967年5月31日,「紅衛兵新師大師」決定,在校園內塑造毛澤東主席的大型塑像,並稱為「九·一五工程」。 1967年9月15日,毛澤東主席塑像落成。1987年8月29日,塑像被校方拆除,原址重建二校門。
塑像為毛澤東穿軍大衣揮手的全身像,包括底座總高度為8米。底座正面曾鐫刻著林彪為此塑像落成題寫的「四個偉大」的題詞。設計單位是以清華大學建築系美術教研組人員為主成立的籌備組,主要有張松鶴、宋泊、郭德菴等人。塑像為整體澆築。為了使塑像更加堅固,塑像被築成實心並加入了數倍於普通塑像的鋼筋。
幾乎在同時,毛澤東的老家湘潭韶山也建起了一尊毛澤東塑像。當年韶山火車站正在修建,建造者想在車站對面的山上立一座主席雕像,讓參觀韶山的遊客下車一抬頭就能望見「毛主席」。塑像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的陳德宏設計,並結合他人意見決定以毛澤東青年時代穿長衫的形象來建造,並採用總高12.26米的規模。有趣的是當地農民希望能把塑像修在一座房子裡,因為他們不願意見到「毛主席」淋雨曬太陽。
Remove ads
在清華大學的造反派立像以後,全國開始了興建毛澤東塑像的風潮。清華的雕像組把製作過程製成資料,讓各地前來的單位和個人索取。大部分城市、大部分大學都在廣場上修建了塑像。甚至很多村莊都樹立了稍小型的塑像。這是對資源的很大浪費,而且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
1967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印發《關於建造毛主席塑像問題的指示》。 這個指示除了要求各地由中央統一規劃建造毛澤東塑像外,還提到:「各地編印了一些毛主席沒有公開發表過的講話材料,甚至將別人的講話、詩詞也夾帶進去了。中央重申:毛主席沒有公開發表過的講話、文章、文件、詩詞,未經毛主席和中央批准,一律不得編印,不得出版發行。[2]
來自毛澤東本人的批判
1967年7月1日,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發出了有關林彪指示《關於建造毛澤東大型全身塑像的通知》。該通知說:「建造大型的毛主席全身塑像,已經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要求。我們部隊也應當這樣搞。」「凡有代表性的大軍事機關,其駐地有大院、有廣場的地方」,「都可以搞」。要求各總部、各軍兵種、各大軍區應立即按林彪的指示執行。7月10日,林彪將《關於建造毛澤東大型全身塑像的通知》轉送毛澤東審閱。毛澤東於7月12日作了如下批示:「退林彪同志。此件不發。中央已有指示。」毛澤東曾對警衛戰士抱怨說:「你們到處掛像……有的還在大門口塑個像……你們在門口站崗,讓我陪著你們站崗。你們兩個小時一換回去了,我卻仍站在那裡沒人換,倒成了我為你們站崗了……」毛澤東看到中共中央辦公廳送來的《文化大革命信訪簡報》第280期上刊登的《全國各地群眾正在積極塑造毛主席巨像》簡報後,寫下批語:「林彪、恩來及文革小組各同志:此類事勞民傷財,無益有害,如不制止,勢必會颳起一陣浮誇風。請在政治局常委擴大會上討論一次,發出指示,加以制止。」[3]然而塑像還是開始了全國性的建造。
Remove ads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

1977年「文化大革命」結束,開始了撥亂反正時期,對毛澤東的大規模個人崇拜活動也宣告停止。除了部分場所保留以外,各地陸續拆除毛澤東塑像。由於清華大學的塑像為第一尊,所以引人關注。但當時大部分清華校友及師生要求拆除毛澤東塑像重建二校門。校方於1987年8月26日順應民意,不過先在主樓大廳北牆上鑲嵌了毛澤東青銅浮雕頭像,之後在8月29日拆除毛澤東塑像,開始重建具有歷史象徵的二校門。
現在保存毛澤東塑像的校園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1967年立)、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北京體育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湖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1969年12月26日立)、山東師範大學、西南師範大學、山西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河南師範大學、安徽醫科大學、四川大學、貴州師範大學、貴州大學等。
北京市學院路的北京科技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毛澤東塑像互相正對,兩者皆為背手像,相距僅270米。兩者的差異在於塑像頭部的朝向不一樣,地大的塑像頭部偏右一點,北科大的塑像頭部偏左一點,由於兩尊塑像相對而立,所以頭部偏向都是朝南,以獲得更好的日照效果。[4]
Remove ads

現在雖然不算常見,但依然能在很多城市看到毛澤東塑像。比較有名的毛澤東塑像位於:北京市毛主席紀念堂、濟南市英雄山赤霞廣場、長沙市湖南大學東方紅廣場等。
北京市毛主席紀念堂:首都的毛澤東比較特別,屬於坐像,用漢白玉雕成,高3.45米。坐像後為長23.74米、寬6.6米用絨繡製成的《祖國大地》壁畫。
南京市棲霞區十月村毛澤東塑像:1956年1月11日,毛澤東曾經視察過十月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十月村毛澤東塑像於1967年修建。1983年塑像被列為棲霞區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文革期間的遺址中第一個被列為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
瀋陽市中山廣場毛主席塑像:屬於群像,比較成功的創作。四周有表現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階段的兩組群雕,由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設計。
長沙市東方紅廣場毛澤東塑像:塑像建立在嶽麓山下,廣場為上山正門必經之路。塑像後有《沁園春·長沙》的詩詞牆。(塑像底座基石背面刻有「湖南大學全體革命師生敬立,1967年12月26日」字樣,毛澤東逝世後,基石正面原有「四個偉大」的題詞改為「偉大的領袖與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1976年9月9日」等字樣)。
遼寧省丹東火車站前的毛澤東塑像:1970年設立,在中朝邊境上作為中朝關係的寫照,紅銅色的外觀與金日成金正日像相映成趣,但並不像朝鮮是對著建築物正面,而是歪斜擺放,其實是面朝北京的設計。[5][6]
其他重要的塑像還有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毛主席塑像,石家莊人民廣場毛主席塑像、麗江市紅太陽廣場毛主席塑像、上海市嘉定毛主席塑像、貴陽市築城廣場毛主席塑像等。
毛主席石雕塑像必須不大於12.26米,故目前中國最大最高的標準像,位於西藏貢嘎縣長沙廣場,它包括基座在內高正好12.26米、重35噸,雕像淨高7.1米。[7]
海拔最高的毛主席像位於珠穆朗瑪峰北坡,為中國人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時放置的高20厘米毛主席半身石膏像,但是1963年美國隊登頂時已經不存。
Remove ads
21世紀後的雕像復興
與史達林主義符號,建築在俄羅斯的復興相似,一批風格各異大小也不在拘泥於標準的新建毛澤東雕像在20世界90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後湧現。這一雕像復興,最早集中出現在毛澤東的家鄉湖南。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和中國民族主義份子的推廣,則在全國各地,以及一些如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地以私人或地方資金的模式修建。官方雖然確定不再建設,但民間自籌也需要報批才能建置,譬如河南開封市村民曾集資打造一座高36.6米的金色毛澤東坐像,惟在正式揭幕前又被政府拆除[8],而且建與不建這行為也常常時有爭議。[9][10]
1993年,毛澤東一百周年誕辰,毛澤東開國大典銅像在韶山建成。
2003年12月25日,毛澤東接見庫爾班·吐魯木銅像在新疆和田市團結廣場落成。
2006年,長沙車站北路與三一大道交匯處東南角一座建成於1967年的毛主席雕像由某企業贊助鍍上了24K真金。該雕像亦成為長沙市不可移動文物。[11]
2008年9月10日,毛澤東銅像在湘潭大學建校五十周年時揭幕。[12]
2008年,全中國最高毛澤東塑像在重慶醫科大學大學城校區竣工[7],為不鏽鋼塑像高20.6米,連底座在內37.4米,重46噸。
Remove ads
收藏
文革時期在很多民眾家中也擺放毛主席的小型塑像,質地多為黃銅或者瓷質,也有純銀、純金的。當代小型塑像分為文革時期製作與當代仿製兩種,作為紀念品在與毛澤東相關的紀念地銷售。文革時期的毛澤東瓷器塑像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