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模里西斯隼
隼科隼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模里西斯隼(學名:Falco punctatus,中國大陸作毛里求斯隼,香港作毛里裘斯隼)是隼形目隼科隼屬下的一種鳥類。[3]該物種分佈在西南部的森林、山崖及峽谷,是模里西斯特有,亦為唯一一種留鳥猛禽,同時也是模里西斯的國鳥。[4][5][6]
模里西斯隼是一種體型較小的猛禽,背部淡灰褐色、腹部白色,並帶有形狀粗細不一的深褐色條紋或斑點為其特徵;翅膀短圓、喙藍黑、爪黑。該物種主要以模里西斯島上的壁虎、昆蟲、小型鳥類為食,每年自8月至11月開始繁殖,每窩產卵2—5枚,孵化期約28—35天,28—35日齡時幼鳥離巢。
因其分布地有限,加上曾受到殺蟲劑等有機氯化物等影響,曾使該物種減少到一度僅已知4隻個體;但後來經過成功的復育使其數量上升,得已成為復育物種的一個經典案例。不過自2000年代後,其數量又開始下滑,因此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模里西斯隼目前仍被列為瀕危物種。[1]
Remove ads
分類與命名
| |||||||||||||||||||||||||||||||||||||||||||||||||||||||||
2015年所建立的部分支序圖[7] |
模里西斯隼為康拉德·雅各·特明克所描述的物種,其種小名punctatus為現代拉丁語中「有斑點」的意思。[8]:258[9]在分類學上,這個物種被認為與塞席爾隼及馬達加斯加隼關係最為接近。[10]:260這個物種沒有亞種變化,為單型種。[3]
Remove ads
特徵

模里西斯隼長26—30.5公分,體重約250公克。[11]飼養環境下,其壽命約15年。[11]翼展45公分,雙翼較圓。[11]成鳥鳥喙藍黑灰色;蠟膜淡黃色,眼周為灰黃色或淡黃色;眼睛褐色;腿部、跗蹠為淡黃灰色或黃綠色,爪黑色。[6]其背部主要為淡灰褐色,帶有細窄黑褐色縱紋或寬橫斑;尾部則有七至八條黑色橫帶。[6]眼、頰與耳羽為灰褐色,並有深褐色縱紋;喉部為淡灰褐色;其餘部分多為奶白色,佈滿黑色心形或箭頭狀斑點:其中胸部斑點較圓且小,腹部則較橢圓。[6]展開翅膀時,飛羽為黑褐色帶肉桂褐色橫斑。[6]雄鳥較雌鳥而言體型稍小,但雄鳥身上的斑點較多。[11][6]換羽期常於12月或1月起,延續至隔年6月初才完成。[6]
棲地與分佈
模里西斯隼是西南印度洋上,模里西斯島的特有種。[10]:260[12]該物種與其他隼類親戚不同,牠們難以適應人類干擾的環境,而僅生存於有懸崖峭壁的原始林中。[13]後因棲地遭破壞等原因,其分布範圍一度侷限於西南部一小塊殘存林地(今黑河谷國家公園)內,但隨近期復育後,目前自海平面至最高峰黑河峰的整座島嶼內的各種環境(含次生林、稀樹草原、灌木叢或其他鄰近離島等)均有分布。[10]:260[13]
習性
模里西斯隼為當地留鳥。[13]這個物種主要以日行守宮屬的壁虎為食;亦食用其他蜥蜴、蜻蜓、蟬、蟑螂、老鼠、鼩鼱及小型鳥類。[10]:260[11]這個物種的翅膀構造有助於樹冠層下飛行,通常其捕食模式為自棲木上出發,快速突襲樹幹、樹枝、葉片或地面上的獵物,整體攻擊成功率為38%。[10]:260
其繁殖期為每年8月至11月,築巢於懸崖峭壁的洞穴上或大樹樹洞內簡單鋪上各種碎屑,但有時也完全不使用巢材而是直接下蛋,亦可能會使用舊巢多年。[13][6]但近代也接受在人工飼養環境與人工巢箱中繁殖,此狀況下並不額外使用任何巢材。[10]:260[13]每窩通常產卵2—5枚(多為3枚),若對巢穴人工取卵,則圈養紀錄最多可產13枚;卵呈白色或灰白色的寬橢圓形,可能帶有深淺紅褐色斑點與不規則斑紋。[13][6]孵化期約28—35天,主要由雌鳥孵卵,雄鳥負責供應食物,但雄鳥偶會行短時間孵卵;孵化後的雛鳥在35—42天齡時離巢。[13][6]但與其他隼不同的是,幼鳥離巢後仍會待在巢區附近,直到下一個繁殖季來臨。[13]
Remove ads
威脅與保育狀況
模里西斯隼的保育歷史為物種復育方面的一個經典案例,該物種在模里西斯島於1758年被殖民前可能曾遍佈整座島嶼。[10]:247但後來因棲息地及殺蟲劑DDT、狄氏劑與其他有機氯化物等影響,其數量連年減少,並在1973年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列入瀕危物種,而1974年時更是僅知有四隻個體生活於野外,且當年亦有一強烈熱帶氣旋入侵模里西斯島破壞環境,加劇其生存危機。[11][4]而其近親留尼旺隼也同樣因相似的遭到迫害而滅絕,於1672年後失去其相關紀錄。[14][15]
1978年起,威爾斯的一位學者卡爾·G·瓊斯主導了該物種的圈養繁殖計畫,將圈養繁殖後的模里西斯隼再釋放回野外,使得其數量開始回升,並得以在1990年代初回升至超過200隻的數量,並在該年代末期時回升至350—500隻的規模。[11][4][12]並得已在1994年時,被降級至易危物種,得以終止其相關復育計畫。[1]
但自2000年代末起,其數量又開始下滑,2021年的研究顯示總族群數量少於250隻,其數量再度下降的原因被認為與外來物種的競爭(如旅人蕉等植物遮蔽捕捉獵物時的視野、黑鼠等動物與之競爭巢穴、捕食其卵、幼鳥甚至成鳥)、氣候變遷及曾經的族群瓶頸所導致的高患病率有關。[12][16]因此自2014年起,該物種再度被歸類為瀕危物種。[1]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