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民族革命委員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民族革命委員會
Remove ads

民族革命委員會是1932年至1934年活躍於中華民國新疆省南部和闐喀什噶爾(相當於今和田地區喀什地區一帶)的泛突厥主義右翼政治組織。

Thumb
穆罕默德·伊敏(前排穿黑衣者)與和闐烏理瑪

簡介

1932年,民族革命委員會由穆罕默德·伊敏創建[1]。其宗旨是反漢、反東干回族)、反基督教反共產主義[2],建立維吾爾族主導的伊斯蘭國家[3][4][5]。民族革命委員會最初有三百餘名成員和50條舊槍,以穆罕默德·伊敏及其兩個兄弟阿不都拉·布格拉努爾·阿合買提江·布格拉為首。不久,墨玉礦工暴動的首領伊斯邁爾汗·和加也與民族革命委員會合流。1933年初,富有政治經驗的沙比提大毛拉也加入該團體。

1933年2月20日,民族革命委員會在和闐舊城集會,宣佈成立「和闐臨時政府」(後改稱和闐伊斯蘭政府),推舉穆罕默德·尼牙孜·艾來木總統,沙比提大毛拉為總理。穆罕默德·伊敏自稱埃米爾,是和闐臨時政府的實際控制者。阿不都拉·布格拉、努爾·阿合買提·布格拉分別號稱「阿不都拉艾米爾」、「阿合買提江艾米爾」,因此當時人又將和闐臨時政府稱為「和闐艾米爾政府」。3月16日,民族革命委員會攻佔和闐新城,強迫漢人改信伊斯蘭教,並殺戮印度的高利貸者。在和闐的瑞典行道會基督教傳教士也被驅逐。隨後穆罕默德·伊敏出兵攻佔了東至且末、西至英吉沙爾一帶地區。七八月間,民族革命委員會趁喀什噶爾的柯爾克孜軍首領烏斯滿撤退之際,占據了疏附縣城(即喀什噶爾回城,今喀什市),與占據疏勒(喀什噶爾漢城)的回族軍閥馬占倉對峙。

1933年11月12日,伊敏、沙比提在疏附宣佈成立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其政府要職被民族革命委員會與青年喀什噶爾黨成員佔據。1934年2月,馬仲英所部回族軍隊(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消滅了東土耳其斯坦政權。6月,馬虎山軍隊攻佔和闐,伊敏流亡阿富汗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