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氰
Remove ads

ㄑㄧㄥ(英語:cyanogen)也稱氰氣,舊譯作𩇛化學式為(CN)2,是化合物(N≡C‒C≡N)。可用於有機合成,也用作消毒、殺蟲的熏蒸劑

快速預覽 氰, 識別 ...

氰在標準狀況下是無色氣體,帶苦杏仁氣味。燃燒時呈桃紅色火焰,邊緣側帶藍色。氰溶於乙醇乙醚

氰的化學性質與鹵素很相似,是擬鹵素(或類鹵素)的一種。氰氣會被還原為毒性極強的氰化物。氰加熱時與氫氣反應生成氰化氫。與氫氧化鉀反應生成氰化鉀氰酸鉀。氰加熱至400°C以上聚合成不溶性的白色固體(CN)x

氰是草醯胺的脫水產物,是草酸衍生的

H2NC(O)C(O)NH2 → N≡C‒C≡N + 2 H2O
Remove ads

製備

方法一:在高溫下直接化合成氰:

N2+2C -高溫→ (CN)2

方法二:氰可由加熱氰化汞製得:

2 Hg(CN)2 → (CN)2 + Hg2(CN)2

方法三:二價銅鹽,如硫酸銅與氰化物反應產生不穩定的氰化銅,很快分解生成氰和氰化亞銅[1]

2 CuSO4 + 4 KCN → (CN)2 + 2 CuCN + 2 K2SO4

方法四:電解融熔狀態的氰鹽:

2KCN → 2K + (CN)2

工業製備:工業上氰由氰化氫氧化得到,氧化劑和介質為氯氣與活性二氧化矽催化劑或二氧化氮與銅鹽。氮氣與乙炔放電條件下也會產生氰。[2]

反應

氰的歧化反應

(CN)2 + 2OH → CN + OCN + H2O

氰在氧氣中燃燒可產生4525°C以上的高溫,僅次於二氰乙炔[3]

歷史

氰在 1815 年由約瑟夫·路易·蓋-呂薩克合成,並命名了它且說明了氰的實驗式。蓋-呂薩克發明了 "cyanogène" 這個字,由希臘語 κυανός (kyanos,藍色) 和 γεννάω (gennao,我創造),因為氰化物就是瑞典化學家卡爾·威廉·舍勒普魯士藍中分離出來的。[4]到1850年代,攝影師們使用氰肥皂清除手中的污漬。[5]它在19世紀後期隨著化肥工業的發展而變得重要,並且仍然是許多化肥生產中的重要中間體。氰在硝化纖維的生產中也用作穩定劑。

在1910年,哈雷彗星光譜分析發現了彗星尾巴中含有氰,這導致公眾擔心地球通過尾巴時會被氰毒化。由於尾巴的極度擴散特性,當行星穿過它時,它沒有任何作用。[6][7]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