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漢堡劇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漢堡劇評》(德語:Hamburgische Dramaturgie)作者戈特霍爾德·埃弗拉伊姆·萊辛,是一部極具影響力的戲劇理論作品,成書於 1767 年至 1769 年間。當時的萊辛在漢堡國家劇院擔任文藝顧問(區別於劇作家)。 [1]最初,萊辛並沒有想要撰寫一本體系化的書籍,而僅僅將《劇評》作為一系列評論文章的集合加以整理,這些評論多數聚焦於漢堡國家劇院存在期間上演的劇目。 [2]《劇評》中的101篇短文是早期人文主義戲劇批判的重要組成,是這些評論家們最初意識到——劇院也可以被當作人文主義理論實現的載體。在許多意義上,《漢堡劇評》一書都開創並引入了編劇研究這一新研究領域。 [3]

在萊辛創作《漢堡劇評》期間,德國戲劇界掀起了一場聚焦於自我表達的新運動。 [4]演員在演繹角色時,開始同時演繹角色的內心與外在。《劇評》中久負盛名的一段論述便闡釋了演員劇作家在整部戲劇中所承擔的責任:「評論家筆下的細緻洞見來源於評論家個人敏銳的洞察力,而使得評論家能真切地體會到各種情感的,正是劇作家與演員。」 [5]

創辦一本以萊辛作為戲劇評論家,且主要評論漢堡國家劇院的期刊的想法得到了劇院創始人約翰·弗里德里希·洛文和亞伯·塞勒的肯定,起初塞勒同意地很不情願,但雜誌過於成功,以至於塞勒最終啞口不言。 [6] [7]由於新德國資產階級戲劇變得更加細緻和複雜,觀眾常常對劇情與劇中人物感到困惑;萊辛創作《漢堡劇評》的部分動機便來源於這種潮流。 [8]

萊辛在《劇評》中涵蓋的主題包括亞里斯多德的悲劇理論、表演理論、戲劇在社會中的作用、戲劇實現其情感效果的手段、對演員和戲劇的批評、翻譯問題以及新生的情緒心理學理論。 [9]萊辛的作品對後來的許多德國戲劇藝術家產生了影響,尤其是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Remove ads

演員分析

根據萊辛的說法,對演員的分析是劇作家的灰色地帶。 [10]在演員的表演中,相比劇本,環境是影響表演的更重要的一個因素,而對劇本做分析則容易的多——只需要涉及文學層面的分析即可。在分析一位演員的表演時,時事、環境、演員心理等眾多因素都應當被納入考量。每當萊辛發表他的文章時,漢堡戲劇中的許多演員都會感到失望,因為萊辛十分粗心,並且無視了他們的才能。 [11] [12]

譯本

1890 年,海倫·齊默恩 (Helen Zimmern) 出版了該《劇評》的英文譯本,1962 年多佛 (Dover)將其 重新出版。 [13]齊默恩的譯本省略了近 30% 的原文。 [1]

1981年,張黎翻譯了《漢堡劇評》的中譯本,並交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