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漢諾威王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诺威王朝
Remove ads

漢諾威王朝(英語:House of Hanover;德語:Haus Hannover德語發音:[haʊ̯s haˈnoːfɐ])是一個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王室家族。其成員被稱為「漢諾威人」(Hanoverians),曾在17世紀至20世紀期間先後統治漢諾威王國大不列顛王國愛爾蘭王國以及大英帝國。漢諾威王朝起初是韋爾夫家族(也稱「古爾夫」或「蓋爾夫」)於1635年分出的旁支,當時稱為布朗斯威克-呂訥堡家族。1692年,隨著漢諾威被神聖羅馬帝國升格為選侯國,漢諾威家族逐步走向顯赫。1714年,身為漢諾威選帝侯、亦為國王詹姆士六世與一世的後裔的喬治一世,登上了大不列顛王國愛爾蘭王國的王位,開啟了漢諾威王朝對大英帝國的統治。隨著維多利亞女王於1901年去世,該王朝的統治宣告結束。其長子愛德華七世繼承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王位,其父親為艾伯特親王,因此王室家族轉為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

快速預覽 漢諾威王朝, 母王朝 ...

漢諾威家族的正式名稱為「布朗斯威克-呂訥堡家族的漢諾威支系」(英語:House of Brunswick-Lüneburg, Hanover line)。[1]該家族的長系——統治布朗斯威克-沃爾芬比特爾侯國的支繫於1884年絕嗣。如今,漢諾威王朝是韋爾夫家族唯一仍在世的分支,而韋爾夫家族則是埃斯特家族的嫡系。現任漢諾威家族的族長是恩斯特·奧古斯特親王

Remove ads

歷史

起源

漢諾威王朝是德意志布藍茲維王朝的分支之一,因此又稱為「布藍茲維王朝-漢諾威支系」,由於漢諾威王朝也是布藍茲維絕嗣後的最強盛的分支,被視為布藍茲維的正統繼承者。其實漢諾威王朝和布藍茲維王朝的前身都是韋爾夫王朝,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薩克森巴伐利亞公爵獅子亨利,而亨利的幼子威廉成為呂訥堡公爵(Herzog von Lüneburg)。

布藍茲維王朝的呂訥堡分支,經過多年發展後,在1692年成為漢諾威選侯國。自此以後,王室人員以國為姓氏,改名為漢諾威分支,即為漢諾威王朝。

布朗斯威克-呂訥堡的公爵與選侯

1692年,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委任布藍茲維-呂訥堡公爵為第9位世襲選帝侯,是為布藍茲維-呂訥堡選帝侯,以增加哈布斯堡王室成員當選皇帝的勝算機會。自此以後,布藍茲維-呂訥堡公爵及其後代便以封國為姓,改姓漢諾威。

布朗斯威克-呂訥堡公爵格奧爾格是漢諾威王朝的第一位成員。[2] 1635年布朗斯威克-呂訥堡公國分裂時,喬治繼承了卡倫貝格侯國並將其住所遷至漢諾威。他的兒子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則從喬治的兄弟處繼承了呂訥堡侯國。隨後,卡倫貝格與呂訥堡在喬治的兒子之間輪流持有,直到1705年由其孫(同樣名為喬治)統一,而該孫後來成為了英國國王喬治一世。所有這些成員都持有「布朗斯威克-呂訥堡公爵」的頭銜。

总结
视角

聯合王國及漢諾威國王

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英王詹姆士二世和其信奉天主教的後裔被逐離英國。詹姆士信奉新教的女兒瑪麗安妮陸續繼位,但不幸地二人駕崩後都無存活子嗣可繼承王位。

安妮女王長子威廉王子夭折後,英國國會為避免兼領英國國教的國王寶座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通過《1701年嗣位法令》,規定:

若《1689年權利法案》中所規定的繼承人全部無子而亡後,王位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漢諾威選帝侯夫人索菲和她的新教後代繼承。

這部法律,令當時在英國王位繼承序列頭50名的王室成員都失去王位繼承權。雖然法案導致數次因王位爭端而起的衝突,但位於王位繼承序列第52名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George I),最終還是於1714年繼位為大不列顛國王及愛爾蘭國王,直至1727年駕崩。

喬治·路易於1714年即位為英國國王喬治一世,成為第一位漢諾威王朝英國君主[3]:13 該王朝共產生了六位英國君主,他們統治大不列顛王國愛爾蘭王國(1801年合併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4]

  1. 喬治一世(在位:1714–1727年)(德語名 Georg Ludwig)
  2. 喬治二世(在位:1727–1760年)(德語名 Georg August)
  3. 喬治三世(在位:1760–1820年)
  4. 喬治四世(在位:1820–1830年)
  5. 威廉四世(在位:1830–1837年)
  6.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1837–1901年)

喬治一世、喬治二世與喬治三世還兼任布朗斯威克-呂訥堡的選帝侯與公爵,通常稱為「漢諾威選帝侯」。他們是英國與漢諾威的共主國王,控制漢諾威軍隊並主導其外交政策。自1814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漢諾威升格為漢諾威王國,英國國王也成為「漢諾威國王」。

1837年威廉四世去世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與漢諾威之間的共主聯盟告終。根據漢諾威的半薩利克法(即「父系優先,母系次之」),漢諾威王位不得由女性繼承,因而未傳予維多利亞女王,而是由她的叔叔——坎伯蘭公爵繼承,即後來的漢諾威國王恩斯特·奧古斯特[3]:13,14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作為漢諾威王朝提供的最後一位英國君主,她的兒子與繼承人愛德華七世繼位,成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第一位英國君主。愛德華以其父親——薩克森-科堡-哥達的艾伯特親王——的家族姓氏命名新王朝。[3]:14

更多資訊 漢諾威統治者, 全名 ...
Remove ads

共主邦聯的結束

Thumb
1815-1918年間漢諾威王國和漢諾威省的範圍

1814年10月,維也納會議上決定,為了給予英國國王德意志事務上的發言權,決定將漢諾威選帝侯國提昇為漢諾威王國,並與英國組成共主邦聯

但這個共主邦聯很快瓦解,當1837年英王威廉四世駕崩後,英國王位傳給了血緣關係較近的姪女肯特郡主維多利亞。不過卻因德意志地區施行歐洲大陸薩利克法,禁止女性繼承王位。維多利亞三伯父的漢諾威君主寶座,傳給了她的五叔恩斯特·奧古斯特

但此時普魯士已經開始籌劃統一德國的大業。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漢諾威王國此前曾試圖與德意志邦聯中的其他國家在交戰雙方之間保持中立,但在最終1866年6月14日邦聯軍隊動員的決定性投票中投了反對票。不久後,普魯士因這一立場向漢諾威王國宣戰。在最初戰勝普魯士軍隊(例如在朗根薩爾察戰役)之後,漢諾威軍隊被迫投降,並在兩年後改組為普魯士的一個行省漢諾威省。漢諾威王國宣告滅亡。

1866年漢諾威王室與霍亨索倫家族之間的裂痕,最終在1913年通過普魯士的維多莉亞·路易絲公主布朗斯威克公爵恩斯特·奧古斯特(漢諾威末代國王的孫子)之間的婚姻得以彌合。

更多資訊 布朗斯威克公爵, 全名 ...
Remove ads

1866年以來德國漢諾威家族首領

該家族自1866年起常駐奧地利,因此除原有的德國和英國國籍外,也取得了奧地利國籍。由於後來的國王漢諾威國王恩斯特·奧古斯特曾於1799年被其父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授予坎伯蘭與特維奧特戴爾公爵阿馬侯爵等英國貴族爵位,這些頭銜由其後代繼承。1914年,英國國王喬治五世還授予該家族成員「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親王」的稱號。然而,這些貴族頭銜與稱號在1917年根據《爵位剝奪法案》被中止使用。[5]

不過,「大不列顛與愛爾蘭王子」的頭銜在1914年仍被記入該家族的德國護照中,與其他德語爵位一同列示。1918–1919年間德國革命後,隨著貴族特權的廢除,[6]這些頭銜在法律上正式成為姓氏的一部分。因此英國親王頭銜如今仍作為該家族在德國護照中的法定姓氏組成部分存在,儘管在英國文件中已不再提及。[7]

1931年8月29日,布朗斯威克公爵恩斯特·奧古斯特作為漢諾威家族族長,正式宣布恢復自己及其王朝後裔使用原有的英國王子頭銜,作為一種次要的宣稱頭銜。這一稱號——「大不列顛與愛爾蘭皇家王子」——至今仍由現任家族族長、其孫恩斯特·奧古斯特繼續宣稱使用。[8]

他有權根據《1917年爵位剝奪法案》提出申請,要求恢復其祖先被中止的英國貴族頭銜——「坎伯蘭與特維奧特戴爾公爵」與「阿馬侯爵」,但他本人尚未提出申請。然而,他的父親恩斯特·奧古斯特親王確曾於二戰後,援引早已被忽略(且後已廢止)的《1705年索菲婭歸化法案》條文,成功申請獲得英國國籍。[9]

Remove ads

英國的布朗斯威克公爵

Thumb
1816年至1837年間英國漢諾威國王的徽章
Thumb
1837年漢諾威王國的國徽

1884年,韋爾夫家族的嫡系血脈斷絕。根據半薩利克法,漢諾威王朝原本有資格繼承布朗斯威克公國,但普魯士王國強烈反對讓漢諾威國王喬治五世或其子坎伯蘭公爵繼承德意志帝國內的邦國王位,除非滿足一系列嚴苛條件,例如宣誓效忠德國憲法。根據1879年一項法律,布朗斯威克公國設立了臨時攝政委員會,以在公爵去世時接管政務,並在必要時指定攝政人選。

在布朗斯威克公爵去世後,坎伯蘭公爵自稱為新任布朗斯威克公爵,引發了長時間但未果的談判。普魯士的阿爾布雷希特親王被任命為攝政,1906年去世後由梅克倫堡的約翰·阿爾布雷希特公爵繼任。1912年,坎伯蘭公爵的長子在一起車禍中身亡,隨後其父將布朗斯威克的繼承權讓予其次子恩斯特·奧古斯特。同年,恩斯特·奧古斯特與德皇之女普魯士的維多莉亞·路易絲公主結婚,並向德意志帝國宣誓效忠,因此於1913年11月獲准登上布朗斯威克公爵寶座。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少將,但於1918年被廢黜。1919年,他的父親也因「對大不列顛作戰」而被剝奪英國貴族頭銜。

離開布朗斯威克宮後,公爵一家遷回奧地利格蒙登的流亡居所坎伯蘭城堡。1924年,他與布朗斯威克自由邦達成協議,獲得了布蘭肯堡城堡及其他地產,並於1930年搬入。1945年末,在布蘭肯堡被英美聯軍移交蘇聯紅軍、即將劃入東德前數日,英國國王喬治六世下令派遣英國軍車協助其全家連同家具搬遷至馬林堡城堡[10]

恩斯特·奧古斯特公爵於1953年在馬里恩堡城堡去世。他位於漢諾威的黑倫豪森宮在二戰中完全毀壞。他的長子恩斯特·奧古斯特親王於1961年出售了位於黑倫豪森花園的剩餘地產,但保留了附近的小型宮殿「親王府」,這是喬治一世於1720年為其女兒安娜·路易絲所建。如今該府邸為其孫恩斯特·奧古斯特親王的私人住宅。

Remove ads

遺產

由於漢諾威王朝統治英國時正值其海外擴張的巔峰期,在全世界許多城鎮與省份都留下了漢諾威王朝及其成員的痕跡。例如美國的喬治亞州即以喬治二世命名;此外還有麻薩諸塞州漢諾威鎮新罕布夏州漢諾威鎮賓夕法尼亞州漢諾威鎮伊利諾州漢諾威鎮區等地。以該王朝成員命名的縣包括維吉尼亞州漢諾威縣維吉尼亞州卡羅琳縣維吉尼亞州布朗斯威克縣北卡羅來納州新漢諾威縣北卡羅來納州布朗斯威克縣以及維吉尼亞州喬治國王縣。此外,新澤西州、佛蒙特州、阿肯色州和南達科他州也存在大量以喬治、漢諾威、布朗斯威克命名地名,例如新澤西州新布藍茲維市

以王后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的夏洛特命名的城鎮,在美國和加拿大共有七個。加拿大的新布藍茲維省安大略省漢諾威鎮安大略省圭爾夫市以及英屬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市亦皆如此。在南非,有北開普省漢諾威鎮;在澳洲,有維多利亞州以及阿得雷德市;在英國有6個、在美國有13個城鎮名為「布朗斯威克」;此外澳洲與紐西蘭各有一地以此命名;全球範圍內更有超過50個以「維多利亞」為名的城鎮。

大量街道與廣場也以該王朝成員命名,例如倫敦漢諾威廣場紐約曼哈頓漢諾威廣場紐約州雪城漢諾威廣場,以及布里斯本香港新加坡多倫多渥太華皇后街,後者的街道交叉口也多以漢諾威家族成員命名。

喬治時期建築亦可在許多地方看到,它指的是1714年至1830年間,在多數英語國家廣泛流行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風格。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