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江淮官話
官话片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江淮官話,又稱寧白、下江官話、下江話、江淮話、江北話、淮語,是南方官話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淮話在詞彙、音韻、語法等方面與北方官話相比都具有較大差異,最大特色就是江淮官話完全保留了入聲系統,其他官話幾乎完全失去入聲。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9月26日) |
![]()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4年9月26日) |
由於江淮官話含有入聲,和中古音傳承明顯,所以其中分尖團、分平翹的南京官話清末之前一直是官話標準音[2]。清末以後,從政治角度而不是語言學角度,逐漸以北京話爲現代標準漢語之基礎,北京官話被當作官話典範,於是有漢語言學者[來源請求]認爲江淮話應該和晉語一樣獨立出官話,和吳語、粵語等為同層級。
江淮話的使用者約有7000多萬,如果將其劃出官話,其使用者將在中國語言中排第3位,僅次於官話、吳語[來源請求]。現今,江淮話的定位是與吳語同一層級的方言,還是官話的下級方言,依舊存在爭議[來源請求]。
Remove ads
分佈地區
內部分區
分片的主要依據是古入聲字的今讀:洪巢片有入聲韻,除廬江無為等地入不分陰陽;通泰片有入聲韻,分陰入、陽入;黃孝片多數地區古入聲字不分陰陽,讀舒聲韻,歸於單獨的入聲調類,但樅陽桐城等地有少量字歸入陽入,非咸山入聲韻不混舒聲韻。黃孝片的武穴黃梅蘄春以及樅陽桐城部分地區入聲短促且多數有喉塞音,如下表[3]:291-292:
Remove ads
洪巢片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從連雲港到銅陵(市區)的廣大地區,東部淮東片,即民間俗稱「蘇北話」,以揚州話、淮安話、鹽城話為代表,西部淮西片以南京話、合肥話為代表。
安徽淮河沿岸,是淮語向中原官話的過渡地區,往往語言交雜。
通泰片(通州-泰州片),又稱泰如片(泰州-如東片),分布在泰州地區(除靖江中東部)和南通地區(除啟東、海門、通州東部、如東東南部兵房一帶)、鹽城地區(東台、大豐、鹽都南角)、揚州市江都東部及高郵東南角、鎮江市揚中,常州、江陰、張家港沿江也有分佈,和普通話差異非常大,隨著地區層層遞進和洪巢片也有較大程度差異。
黃孝片(黃岡-孝感片)分布在湖北東部,江西九江、安徽安慶(市區及東北部)和河南信陽南部一帶,其是否屬於江淮官話存在爭議。1948年趙元任稱其「可以算典型的楚語」[註 1]。在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中,原第一版裏屬於洪巢片的安慶市區、樅陽縣、桐城市被劃至黃孝片。
另,湖北西北部與陝西交界處竹山、竹溪二縣的方言在《湖北方言調查報告》中與黃岡、孝感等地方言歸爲與同一類[7];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被標成與長江南岸的黃石方言相同的類型,未標出與江北的黃岡方言的聯繫。
語音特點
江淮官話的主要特點是:
備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