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江西建置沿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 |
先秦時代
秦朝
秦始皇統一後,廢除了分封制,實行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在江西地區沒有設立郡治,東北部分歸屬於會稽郡(但縣治都不在江西境內),西部一部分歸屬於長沙郡,中部主要地區屬於九江郡管轄。九江郡的治所在壽縣(今屬安徽省),重心在准南地區。[1]:14
楚王負芻五年(前223年),秦滅楚。以楚地置郡,即有九江郡和長沙郡。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2]:55
大約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因秦軍大規模南下,準備與百越作戰,因此分九江郡江南一帶設置廬江郡,郡治番縣。[3][4]
Remove ads
漢朝
秦朝滅亡後,楚漢戰爭期間江西處在漢朝項羽和西楚劉邦的勢力之間。
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設淮南國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江西從此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下轄 18 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淦、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今天的南昌、贛州、吉安等主要城市都是在那時縣城的基址上發展而來。同時亦設長沙國長沙郡,下轄安成縣位於江西境內。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大部屬揚州部(非今日之揚州市)。[10]
西漢期間管理今江西省主體的豫章郡和只涉及安成縣的長沙郡變化如下:
高帝五年(前202年)新設淮南國,領九江郡、廬江郡、衡山郡、豫章郡四郡 文帝六年(前174年)撤銷淮南國(共維持28年),九江郡、廬江郡、衡山郡、豫章郡四郡直屬漢廷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復設淮南國(第二次設置),領九江郡、廬江郡、衡山郡、豫章郡四郡 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撤銷淮南國之廬江郡、豫章郡二郡,新設廬江國 景帝四年(前153年)撤銷廬江國(共維持11年),廬江郡、豫章郡二郡改為直屬漢廷 |
高帝五年(前202年)新設長沙國,領長沙郡、武陵郡二郡 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撤銷長沙國(共維持45年),長沙郡、武陵郡、桂陽郡三郡改為直屬漢廷 景帝二年(前155年)撤銷長沙郡,復設長沙國(第二次設置) 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長沙國絕繼 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長沙國復繼 |
《漢書·地理志》記載:
- 豫章郡,高帝置。莽曰九江。屬揚州。戶六萬七千四百六十二,口三十五萬一千九百六十五。縣十八:南昌,莽曰宜善。廬陵,莽曰桓亭。彭澤,《禹貢》彭蠡澤在西。鄱陽,武陽鄉右十餘里有黃金采。鄱水西入湖漢。莽曰鄉亭。歷陵,傅易山、傅易川在南,古文以為傅淺原。莽曰蒲亭。餘汗,餘水在北,至鄡陽入湖漢。莽曰治干。柴桑,莽曰九江亭。艾,修水東北至彭澤入湖漢,行六百六十里。莽曰治翰。贛,豫章水出西南,北入大江。新淦,都尉治。莽曰偶亭。南城,盱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漢。建成,蜀水東至南昌入湖漢。莽曰多聚。宜春,南水東至新淦入湖漢。莽曰修曉。海昏,莽曰宜生。雩都,湖漢水東至彭澤入江,行千九百八十里。鄡陽,莽曰預章。南野,彭水東入湖漢。安平。侯國。莽曰安寧。[11]
- 長沙國,秦郡,高帝五年為國。莽曰填蠻。屬荊州。戶四萬三千四百七十,口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二十五。縣十三:臨湘,莽曰撫睦。羅,連道,益陽,湘山在北。下雋,莽曰閏雋。攸,酃,承陽,湘南,《禹貢》衡山在東南,荊州山。昭陵,荼陵。泥水西入湘,行七百里。莽曰聲鄉。容陵,安成。廬水東至廬陵,入湖漢。莽曰思成。[12]
Remove ads
六朝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