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湯姆·沃爾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小湯瑪斯·甘乃利·沃爾夫(英語:Thomas Kennerly Wolfe, Jr.,1930年3月2日—2018年5月14日),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里奇蒙,美國作家和記者,1950年代後期開始,沃爾夫致力於新新聞寫作,被譽為「新新聞主義之父」。[1]
Remove ads
生平
1930年,沃爾夫出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里奇蒙,母親路易莎,是園藝師;父親湯瑪斯·肯尼利·沃爾夫,是農學家。[2]
沃爾夫在聖克里斯多福的學校讀書時,是學生會主席和棒球隊的球員,同時他信奉聖公會。
1949年,沃爾夫拒絕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錄取,去了華盛頓與李大學,在學校里,沃爾夫主修英語,同時在寫作教室練習寫作。沃爾夫是大學裡體育報的編輯,並且幫助大學建立了雜誌《謝南多厄》。1951年,沃爾夫以優異的成績從學校畢業。
1952年,沃爾夫去耶魯大學攻讀美國研究博士學位,並於1957年以題為《美國作家聯盟:1929-1942年間美國作家的共產黨組織活動》的博士論文獲哲學博士學位。
家庭
風格
沃爾夫的文風潑辣大膽,擅長使用俚語、俗語和自己創造詞彙。沃爾夫能捕捉到現實生活的時尚文化和普通大眾的生存狀態,諷刺美國社會。[4]
作品
- 《糖果色橘片樣流線型寶貝車》(The Kandy-Kolored Tangerine-Flake Streamline Baby;1965)
- 《刺激酷愛迷幻考驗》(The Electric Kool-Aid Acid Test;1968年)
- 《泵房幫》(The Pump House Gang;1968)
- 《激進政治時尚族 大反貪官矛矛黨》(Radical Chic and Mau-Mauing the Flak Catchers;1970年)
- 《新新聞主義》(The New Journalism;1973)
- Mauve Gloves & Madmen, Clutter & Vine (1976)
- 《真材實料》(The Right Stuff;1979年)
- 《在我們的時代》(In Our Time;1980年)
- 《畫出來的箴言》(The Painted Word;1975年)
- 《從包浩斯到我們的房子》(From Bauhaus to Our House;1981年)
- The Purple Decades (1982)
- Hooking Up (2000)
- 《話語王國》(The Kingdom of Speech;2016年)
Remove ads
- 《名利之火》(The Bonfire of the Vanities;1987年)
- 《完美之人》(A Man in Full;1998年)
- I Am Charlotte Simmons (2004)
- Back to Blood (2012)
獎項
- 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National Book Award for Nonfiction;1980)
- 全國藝術暨文學學會霍華德•沃塞爾獎(Harold D. Vursell Memorial Award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1980)
- 哥倫比亞新聞獎(Columbia Journalism Award;1980)
- 國家人文勳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2001)
- 芝加哥論壇報文學終身成就獎(Chicago Tribune Literary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2003)[5]
- 美國全國圖書基金會美國文學傑出貢獻獎(National Book Foundation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etters;2010)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