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決戰境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決戰境外,由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提出的防禦戰略構想,成為中華民國國軍的戰略方針之一。這個戰略的構想,是強化台灣的海軍與空軍實力,取得在台灣海峽的空中優勢與海上優勢,將雙方交戰的戰場設定在中國的福建省與浙江省沿海,讓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隊無法越過海峽中線,無法進行登陸作戰。這個戰略隱含了預防性戰爭的想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福建省與浙江省開始集結軍隊時,台灣方面取得情報後,可以利用海軍與空軍優勢,在中國軍隊還在中國國土時,進行先制攻擊,阻止戰爭擴及台灣國土境內[1]。
概論
決戰境外的戰略構想來自蔣中正與蔣經國時代的反攻大陸戰略,在蔣經國總統任期後期,反攻大陸的想法慢慢被放棄,改變為防禦性的反渡海作戰,以阻止中國軍隊越過台灣海峽進攻台灣為主要目標。
在陳水扁總統任內,由湯曜明,程士瑜將軍等人,建立了決戰境外戰略。由於台灣缺少防禦縱深,如果放任中國軍隊侵入海峽中線,台灣的防禦空間變得更為受限。這個戰略採用美軍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以及《孫子兵法》「擊敵於半渡」的想法,希望以長程飛彈,戰機與巡洋艦組成的火力網,將戰場外推到中國境內,在中國國土內就擊敗中國軍隊,防止他們進行登陸作戰,攻進台灣本島[2]。
軍事手段
美國在200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力報告》中,曾經提出台灣可以攻擊中國三峽大壩的戰爭假定。在陳水扁總統任內研發的中長程雲峰飛彈。這項研發案在馬英九總統任內被擱置,在蔡英文總統當選後重啟研發,並順利量產。其射程半徑覆蓋至中國北京,可用來攻擊中國大部份城市,或攻擊中國三峽大壩[3]。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