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沃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沃沮
Remove ads

沃沮[1]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時朝鮮半島北部的部落。沃沮分為南北兩部。南沃沮也稱東沃沮大致位於今朝鮮的咸鏡道,北沃沮大致位於圖們江流域。南與東濊相鄰。據《三國志》記載,南北沃沮習俗相同,語言與高句麗相同。[2]北沃沮經常受到挹婁從海上的進攻[3]。挹婁的語言與高句麗和沃沮不同。[4]隋書卷81中稱新羅國,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之地,或稱斯羅。魏將毌丘儉討高麗,破之,奔沃沮。其後復歸故國,留者遂爲新羅焉。故其人雜有華夏、高麗、百濟之屬,兼有沃沮、不耐、韓獩之地。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國。

快速預覽 諺文, 漢字 ...
Thumb
前三國時代
更多資訊 朝鮮半島歷史系列條目 ...

後漢書記載漢武帝滅了衛滿朝鮮後,以沃沮地為玄菟郡。後為夷貊所侵,徙郡於高句驪西北,更以沃沮為縣,屬樂浪東部都尉。公元1-2世紀沃沮成為高句麗太祖王藩屬。244年,曹魏與高句麗的戰爭中擊敗高句麗後,高句麗東川王曾暫退到北沃沮

285年扶餘王儲在遭到北方游牧民族(鮮卑)襲擊時也曾逃到沃沮。5世紀初期,高句麗好太王將沃沮完全納入高句麗版圖。

沃沮與東濊同屬扶餘的分支。語言和習俗與高句麗人相似。他們的地方稱濊地,因為濊人比貊人多很多。

Remove ads

沃沮與勿吉

《三國志》卷30:「沃沮……言語與句麗大同」,而「挹婁……言語不與夫余、句麗同。」「挹婁喜乘船寇鈔,北沃沮畏之。」

中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金毓黻先生主張「靺鞨,當亦為沃沮、勿吉之音轉」,認為朝鮮半島北部的沃沮即勿吉,又分北沃沮(黑水等部)、東沃沮(白山等部),東女真當即古代東沃沮的後裔。此指東女真即曷懶甸女真,為唐以前沃沮的後裔。有人認為沃沮是濊人肅慎的混血。[誰?]

在有關女真族起源的說法中,韓國學者李丙燾和日本學者三上次男主張渤海的強制移置說。三上次男以為黑水一帶諸部族是渤海武王大武藝,719-737年在位)末期的被征服人民,以後黑水部被強制移民到渤海南京南海府(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清津市,一說在咸興)附近,隨著新羅後期國勢的衰微,逐漸往南遷移。如此,則在黑水部真移置於渤海南京附近以前,後來曷懶甸女真所據的地區,可說是一片無人地帶。後來高麗太祖的開拓地區也是女真尚未占據的無人地帶。

Remove ads

軼事

有觀點認為日本古代彌生人髡髮的習俗來源於沃沮, 因為彌生人的祖先與挹婁長期比鄰沾染了通古斯民族的習俗,[原創研究?]而史書中並沒有扶餘高句麗有髡髮的習俗。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