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沉音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沉音列(subharmonic series,英文別稱undertone series),在音樂中,指音程關係與泛音列成倒影的一系列音。樂器發出聲音的物理過程會自然地產生泛音列,而沉音列必須由特殊方法產生。泛音列是將頻率加倍得來,而沉音列則需算出頻率的約數[1] Subharmonic一詞最純粹的含義,僅指次調和級數(1,1/2,1/3,1/4等)的項。當指頻率關係時,f表示某個參照的最高頻率(f,f/2,f/3,f/4等)。由此,沉音列的一種定義就是「基頻(驅動音)的整約數」 [2]聲學樂器的複合音色無法產生沉音列的諧波,但是,它可以由軟體和電子手段人工產生。沉音列與泛音列相反,泛音列「…可以在任何非線性系統中產生」,而「沉音列這種非線性現象的產生」只能存在於一些「十分受限的條件下」。 [2]

Thumb
C的沉音列。[1] 播放

產生沉音列的方法

生成沉音列,有兩種物理方法:一種是管樂器的超吹,另一種是分割測弦器的弦。在一根弦的中點,及分別在1/3處、1/4、1/5處輕輕制音,該弦可以得到泛音列,其中包括一個大三和弦。而若以相反的比例為弦長加倍,則產生沉音列。在管樂器上類似,如果若干音孔之間是等距的,則每多按住一個音孔,就產生下一個沉音。 此外,如音叉這樣的振子也能產生沉音列。令振子輕輕帶動一張紙振動,則「振子與紙接觸會天然形成某種反覆模式,可被聽到」 [3]。音叉產生正弦音,所以正常情況下以基頻振動(例如440Hz),但它會「暫時地」每隔一次振動發生一次接觸(220Hz),或每三次振動發生一次接觸(147Hz),等等,這就產生了能聽到的「沉音頻譜」(例如,1:1得到A4(440Hz)、1:2得A3(220Hz)、1:3得D3(147Hz)、1:4得A2(110Hz)、1:5得F2(88Hz)等)。José Sotorrio聲稱,可以用正弦波發生器連接揚聲器與一個彈性表面接觸,或在弦樂器上「用特殊技巧操控弓子」,來使這些「沉音頻譜」延續發聲;但很難發出「下八度或下十二度」以後的沉音。 琴弦呈Y字排列的吉他——[曲他](tritare)也可以產生沉音。一些爵士吉他手開發出交叉兩根弦的特殊技巧,可以得到沉音。 揚聲器放大信號時可以得到沉音。[4]

Remove ads

與泛音列對比

Thumb
5次以內的陽調性和陰調性:泛音列和沉音列, [5] 標出第1-5次諧音 播放陽調性播放陰調性播放C純律大三和弦播放F純律小三和弦

沉音列的頻率是基頻的1/n倍,其中n是正整數。例如,如果基頻是440Hz,那麼沉音就有220 Hz (1/2)、約146.6 Hz (1/3)和110 Hz (1/4)。故而沉音列是泛音列的倒影。

沉音列中的音

泛音列中,若以C為基音,那麼前5個泛音是:C(高一八度)、G(比前一音再高純五度)、C(比前一音高純四度)、E(比前一音高大三度)、G(比前一音高小三度)。 沉音列中也出現同樣的格局。我們同樣以C作為基頻,前5個沉音是:C(低一八度)、F(比前一音再低純五度)、C(比前一音低純四度)、?A(比前一音低大三度)、F(比前一音低小三度)。

更多資訊 沉音, 十二平均律音程 ...

三和弦

對比兩個音列的前5個音,可得:

  • 泛音列:C C G C E G
  • 沉音列:C C F C A F

C的沉音列中包含F小三和弦。Elizabeth Godley認為,沉音列中也蘊含著小三和弦,且在聲學中也是自然產生的。[6] 「根據該理論,小三和弦的五音——而不是根音,才是生成整個和弦的『生成音』」。 [7]大三和弦由生成音及其上方的大三度、純五度音構成,而小三和弦則由生成音及其下方的大三度、純五度音構成。[7]

共振

亥姆霍茲在《論音的感覺》中觀察到,鋼琴上的C弦在其沉音(c、F、C、降A、F、D、C等)發聲時,比泛音發聲時改變更大。亥姆霍茲論證說,沉音的共振並不比泛音弱。[8] 考威爾在《新音樂資源》(p. 21-23)中提到了一位「莫斯科音樂學研究所的Nicolas Garbusov教授」,他發明了一種「在不藉助共鳴的情況下至少能聽到前9次沉音」的裝置。他將這種現象描述為在樂器的共鳴中出現:「原本的發聲體發不出沉音,但難免會在共鳴中出現通常共鳴體會響應每一次振動但某些情況下這些共鳴體每隔一次振動響應一次,發出半頻音甚至某些情況下每隔三次共振一次音樂中這樣的沉音經常是能聽到的,這對於理解下屬功能、小三和弦這些關係很重要。」

作曲上的意義

Thumb
小調看作大調的倒影。

沉音列首先由扎利諾在Instituzione armoniche(1558)中提出,並被里曼丹第等理論家用來解釋小和弦等泛音列無法解釋的現象。[1]然而,亨德米特認為沉音列純粹是泛音列在理論上的「音程倒影」。這一論斷的根據是,沉音不像泛音那樣隨著基音鳴響而鳴響。[9] 另一方面,Harry Partch反駁道,泛音列和沉音列同樣都是根本性的,他的陽調性和陰調性理論就是基於這種認識。[10]類似地,Graham H. Jackson在他的《音樂和聲的精神基礎》(2006)一書中[11]聲稱,泛音列和沉音列必須視作實實在在的兩極,一個代表外部的「物質世界」,另一個代表主觀的「內在世界」。這種觀點很大程度上源自這樣的事實:泛音列可以有科學的物質性解釋,所以才被廣為接受;而沉音列的主要爭議是,它只能由主觀經驗得到。例如,小三度聽上去經常被認為是悲傷的,起碼也是沉思的,因為人類聽所有的和弦都從下往上理解。如果情感是依據沉音列頂端的「基音」而來,那麼一個下行的小三和弦就不是憂傷的,而是有一種征服感。相比之下,泛音列就像從外部刺進來。在Rudolf Steiner的著作影響下,Jackson追溯包括這兩個音列在內的主要五度相生音階的歷史,並認為,巴赫作品的和聲隱蔽地抵消了沉音列。 Kathleen Schlesinger在她1939年的"The Greek Aulos"一書中指出,希臘的阿夫洛斯管上的音孔是等距的,所以必然會吹出沉音列。她稱這一發現不僅揭曉了希臘調式的諸多謎團,也說明了全世界許多古代調式體系應該都是基於這一原理的。 1868年,Adolf von Thimus表明,由1世紀的一位畢達哥拉斯學派學者Nicomachus of Gerasa提出、被4世紀的楊布里科斯繼承,並最終由von Thimus本人解出的一個理論,揭示了畢達哥拉斯就已得出了一整頁的調和-次調和交錯級數。[12]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