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沙皇格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沙皇格勒、察爾格勒或察爾哥羅德,意為「皇城」(教會斯拉夫語:Цѣсарьградъ,拉丁化轉寫Cěsarĭgradŭ;教會斯拉夫語:Царьгра̀дъ,羅馬化:Carĭgradŭ;俄語:Царьгра́д;斯洛維尼亞語、保加利亞語、馬其頓語、塞爾維亞語:Цариград/Carigrad(或用另一種拉丁化轉寫Tsarigrad);斯洛伐克語:Carihrad;捷克語:Cařihrad;羅馬尼亞語:Ţarigrad;烏克蘭語:Царгород,Tsargorod;也常以Tsargrad、Czargrad和Tzargrad標示),是斯拉夫人語言中君士坦丁堡的歷史名稱,該地為羅馬帝國和後來東半部——拜占廷帝國的首都,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堡。
沙皇格勒是古教會斯拉夫語對希臘語Βασιλὶς Πόλις的翻譯,由斯拉夫語詞彙tsar(凱撒、皇帝)和grad(城)組合而成,意為「愷撒之城」、「皇城」。古俄語中還有一個來自古北歐語對君士坦丁堡的稱呼密克拉迦德(Mikligarðr→Miklagard)。
沙皇格勒並非這座城市的名稱,而是它的別名。同時代的古斯拉夫語言裡還把它叫做Константинь градъ(康斯坦丁格勒,古教會斯拉夫語和教會斯拉夫語)和Константиноградъ(康斯坦提諾格勒,僅在教會斯拉夫語中),都是該城市的希臘語名稱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的翻譯,意為君士坦丁之城。
保加利亞人也曾把保加利亞沙皇的一個都城圖爾諾夫格勒叫做沙皇格勒,但在巴爾幹半島落入鄂圖曼帝國的統治後,保加利亞人曾把此名作為君士坦丁堡的雅稱,在保加利亞斯拉夫人的地方話中,土耳其蘇丹也被叫做沙皇。[1][2][3]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後,聲威日隆的俄羅斯帝國開始將自身視做羅馬帝國的最後延續,並以復活消失的利伯坦(亦即第三羅馬)為己任。此理念得到俄羅斯東正教會的理論支持,同時伊凡三世與末代拜占廷皇帝血脈的聯姻,也使得俄羅斯人誇耀宣揚此種皇權轉移的合法性。俄羅斯帝國矢志重建新的羅馬帝國,它一直向南拓展帝國的統治,亦曾希望為沙皇得到沙皇格勒(君士坦丁堡),但由於在克里木戰爭中與西方衝突而未能得以實現。
沙皇格勒這個詞在俄語中如今已不再使用,在保加利亞仍然零星地使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的一條主要交通幹道命名為「Tsarigradsko shose」(沙皇格勒之路),這條路可通往連接伊斯坦堡的高速公路。
Remove ads
注釋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