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治承三年政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治承三年政變,是平安時代治承3年(1179年)11月,因以平清盛為首的平家後白河院起衝突,平清盛率領數千騎進京,幽禁後白河院,停止院政,並將數十名公卿院近臣日語院近臣撤職。

背景

平家的崛起

伊勢平氏平正盛 - 平忠盛 - 平清盛」一脈接近當時掌握朝堂的白河院鳥羽院後白河院,並擔任地方受領日語受領,累積財富。在平清盛的帶領下,經保元之亂平治之亂,平家壓制其他武士集團,確立起其朝廷唯一官軍的地位;平清盛官位更扶搖直上,仁安2年(1167年)2月,獲封從一位,就任太政大臣。後,平家一門多人位列公卿,收獲知行國日語知行国、受領、莊園無數。

平清盛妻妹平滋子(建春門院)深受後白河院寵愛,並於應保元年(1161年)9月生下皇子憲仁(即高倉天皇);承安2年(1172年)2月,平清盛之女德子成為高倉天皇的中宮治承2年(1178年)11月,德子誕下言仁親王(即安德天皇)。另一方面,長寬2年(1164年),平清盛將其女盛子嫁予攝關家近衛基實永萬2年(1166年),近衛基實去世,平清盛成功使盛子獲得一部份攝關家的領地。平清盛與王家及攝關家結為姻親,擴大其影響力。

平清盛在朝堂上的話語權持續擴大,逐漸形成平清盛與後白河院的雙頭政治,二者因在憲仁繼承皇位等面向上有共同利益,而可合作,然兩人也必須兼顧其手下,即平家一門與院近臣日語院近臣的利益,圍繞著公卿人事、莊園爭訟等問題,矛盾逐漸浮上檯面。安元2年(1176年)7月,建春門院去世,平家與後白河院的關係可謂是一落千丈。

Remove ads

鹿谷陰謀

安元3年(1177年)4月,比叡山延曆寺發動強訴,要求後白河院流放與之發生衝突的院近臣,平清盛嫡長子平重盛抵抗強訴失敗,該院近臣遭流放。同年4月底,京都遭遇大火,大內裏及許多公卿的宅邸都受損,史稱安元大火日語安元の大火,數日後,中宮廷遭到強盜襲擊;京都的治安極度惡劣,有謠傳稱此為此係保元之亂後失勢的崇德院的怨靈在作祟。5月,後白河院以謀反罪名,將天台座主明雲流放至伊豆國,然在途中被延曆寺眾僧侶救走。後白河院命平清盛率軍攻打延曆寺,然平清盛反而逮捕多名院近臣,並將之撤職、流放或誅殺。此事件使稱鹿谷陰謀

平清盛藉此肅清後白河院的親信,不過並沒有停止院政,後白河院仍是公家、寺社等勢力的唯一權力主體,平清盛並未完全與之決裂。

政變

後白河院的挑釁

治承2年(1178年)12月,出生1個月左右的言仁親王被冊封為皇太子。將後白河院排除在外,以高倉天皇及言仁親王為主體的新院政成為可能。

治承3年(1179年)6月,盛子去世;7月,平重盛去世。此際,平清盛蜇局於攝津國福原。見此,後白河院聯合關白松殿基房,於10月的除目日語除目中,將後者年僅8歲的兒子・松殿師家任命為中納言;更沒收平重盛的知行國・越前國,讓院近臣・藤原季能日語藤原季能任越前守;還讓院近臣・藤原能盛日語藤原能盛管理盛子的攝關家領地,剝奪平清盛對該領地的權利。

勃發

治承3年(1179年)11月14日,平清盛率數千騎上洛;當天正好是豐明節會日語豊明節会,眾公卿雖忐忑不安,仍照常舉行儀式。15日,平清盛率向高倉天皇請求解除松殿基房、師家父子的官位,並任命近衛基實之子・近衛基通為攝關家的族長,高倉天皇允。16日,明雲重任天台座主,後白河院也向平清盛表示不會再插手政務。17日,在平清盛的要求下,以太政大臣・藤原師長日語藤原師長為首的40名公卿、院近臣遭解官,並逐出京都。18日,松殿基房左遷為大宰權帥。20日,後白河院遭軟禁至鳥羽殿日語鳥羽離宮

治承4年(1180年)2月,高倉天皇讓位與言仁親王,開啟高倉院政,並以近衛基通任攝政。平清盛可謂是完全掌握朝政。

影響

平清盛依仗其軍事實力,解除並流放多名公家人員,此波政變沒被波及到的公卿只得對平清盛阿諛奉承,但大多是有苦說不出,對平家多有不滿,平清盛可謂係花光其政治資本。另一方面,平清盛剝奪後白河院及院近臣的知行國,並將之交予平家一門,以平家的家臣擔任目代日語目代,對該國進行支配,並提拔親平家的地方豪族;此嚴重危脅到原先以在庭官人日語在庭官人身份控制該國的地方豪族的既得利益,使各國武士劍拔奴張。平清盛也因高倉院行幸問題與南都北嶺產生矛盾;治承4年(1180年)3月,高倉院的首次行幸並未依照慣例至賀茂神社石清水八幡宮,反而至與平家頗有源淵的嚴島神社,此舉引起園城寺興福寺,甚至是與平家關係良好的延曆寺極度不滿。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