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泛非造山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泛非造山運動是一系列新元古代大型造山事件,與約600 Ma岡瓦納大陸和潘諾西亞大陸的形成密切相關。[1]。這次造山運動也被稱為泛岡瓦納或薩爾達尼亞造山運動。[2]泛非造山運動和格倫維爾造山運動是地球上已知最大規模的兩次造山運動。[3]:51–72泛非造山運動和格倫維爾造山運動使得新元古代誕生了地質史上最多的陸殼。[3]
時空範圍
「泛非」(Pan-African)一詞首先由Kennedy 1964創造,是指代約500 Ma的構造熱事件而用的,當時非洲一系列活動帶在更老的非洲克拉通之間形成。類似的造山事件名稱也被陸續提出,如南美洲的巴西造山帶、澳洲的阿德萊德造山帶和南極洲的比爾德莫爾造山帶。
稍後,當板塊構造論被廣為接受後,「泛非」便用於指整個岡瓦納大陸上發生的事件。因為岡瓦納大陸的形成包含數個大陸、時間上從新元古代持續至早古生代,「泛非」也不再能指單獨一個造山事件,[4]而是一個包含數個大洋開合、數個大陸板塊互相碰撞的造山旋迴。另外,泛非事件與歐洲卡多米造山運動和亞洲貝加爾造山運動同屬一個時代,來自這些地區的地殼很可能也同屬潘諾西亞大陸。[5]
將泛非造山運動和南美洲巴西造山運動相互聯繫的嘗試從很多方面看都有問題。[6]
泛非帶群

組成泛非系統的地帶有:
- 阿拉伯-努比亞地盾:自衣索比亞延伸到黎凡特地區南部,與紅海的產生有關。[7]:2–4
- 莫三比克帶自東南極洲經東非抵達阿拉伯-努比亞地盾,在泛非造山運動期間形成了板塊間的縫合帶。[8]莫三比克洋位於馬達加斯加-印度克拉通與剛果-坦尚尼亞克拉通之間,在700-580 Ma開始閉合,600-500 Ma期間完全閉合。[9]:417–418
- 贊比西帶在辛巴威北部從莫三比克帶上分支下來,延伸進尚比亞。[10]:7
- 達馬拉帶位於納米比亞,介於剛果克拉通和卡拉哈里克拉通之間,向南到夏利普帶和薩爾達尼亞帶的濱海區域,向北伸入考科帶。它是阿達馬斯托爾洋和達馬拉洋閉合的結果,地層中包含猛烈的赤道向冰川作用,解釋了雪球地球假說。[7]:7–8
- 路費利亞弧最可能是納米比亞達馬拉帶的延伸,它們在波札那北部相遇。路費利亞弧向北延伸到剛果(金)南部和尚比亞。[10]
- 夏利普帶和薩爾達尼亞帶分別分布在卡拉哈里克拉通的西緣和南緣。約540 Ma阿達馬斯托爾洋閉合後,海底的沉積物、海山和蛇綠岩套被帶到卡拉哈里克拉通邊緣,其中就包括查爾斯·達爾文1836年拜訪過的開普敦海點花崗岩。[7]:8–9
- 考科帶:從達馬拉帶上分離,向西北伸入安哥拉。同樣由阿達馬斯托爾洋的閉合產生。此帶包含安哥拉南部一個733-550 Ma的剪切帶,稱為普洛斯線性構造,它包含2030-1450 Ma老的嚴重變形的基底岩層,很可能來自剛果克拉通,混有來源未知的晚太古代花崗岩類片麻岩。考科帶沒有已知的島弧或蛇綠岩套。[11]:9
- 西剛果帶是剛果克拉通西緣一帶張裂的結果,發生於999-912 Ma。隨後在其上產生了前陸盆地,沉積物年代介於900-570 Ma。在西邊,西剛果帶將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的基底岩石通過移置岩體覆蓋了前陸地層。它含有與路費利亞弧相似的冰川沉積物,與巴西阿拉瓜帶也有關。[11]
- 3000km長的跨撒哈拉帶經過超過2000 Ma老的西非克拉通的北部和東部,分開圖阿雷格地盾和奈及利亞地盾。它包含了強烈變形的前新元古代基底和新元古代海洋岩石,其中包括900-520 Ma的蛇綠岩套、增生楔和與島弧相關的高壓變質岩。[12]:9–10
- 中非帶:位於剛果和奈及利亞地盾間,包含新元古代岩石和變形了的花崗岩類夾層,混有古元古代基底楔。南部是衝上剛果克拉通的陸-陸碰撞的產物。中部和北部是擠壓剪切區,與巴西的相似結構有關。中非帶接著向東伸展到歐班圭德帶,並形成中非剪切帶。[7]:10
- 撒哈拉元克拉通位於阿哈加爾高原和尼羅河之間,包含被泛非花崗岩類疊印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12]
- 羅科利德帶經過西非克拉通南部的太古宙曼地盾。它在泛非造山運動中變形得極為劇烈,約在560 Ma左右到達頂點。[7]:10–11
Remove ads
參考
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