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泰山

位於中國山東省的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泰山map
Remove ads

泰山,是中國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稱岱宗、天孫[參2],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市境內,矗立在魯中群山間;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公尺。[參3]

快速預覽 泰山, 最高點 ...

泰山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198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且符合世界遺產10種評定標準中的7種,和澳洲的塔斯曼尼亞荒野並列為符合最多標準的世界遺產。

西元前1831年[參4]或西元前1652年[參5]泰山地區發生一場地震[參4][參5][參6],又稱泰山震,最早見於《今本竹書紀年[參7],目前被大多數學者公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記錄的地震。[參8][參9]

Remove ads

自然地理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位於濟南長清肥城泰安之間。其南麓始於泰安城,北麓止於濟南市,方圓426平方公里。主峰位於泰安市境內的玉皇頂,海拔1545公尺。相對高差約1300公尺。

地質成因推測

泰山約形成於3000萬年前新生代中期。泰山區域地層古老,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崗岩及各種片麻岩等幾種古老岩石構成,距今約24-25億年,屬於太古代岩類。魯西地區(包括泰山)曾是巨大的沉降帶海漕造山運動使沉降帶上的岩層褶皺隆起為古陸,形成規模巨大的山系,經歷長達20億年風化剝蝕,地勢逐漸平緩。距今6億年前左右,泰山再次沉入大海,大約又經歷1億多年,整個地區再次抬升為陸地,古泰山隆起為一個較為低矮的荒丘。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於太平洋板塊歐亞大陸板塊的擠壓和俯衝,泰山在燕山運動的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褶皺和斷裂。在頻繁的地殼運動中,泰山山體快速抬升,距今約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今天的泰山輪廓基本成型。

氣候植被

泰山因其高度,氣候也呈垂直變化,山下為暖溫帶,山頂為中溫帶。山上多雲霧,年均降水量為1132mm,而山下只有750mm。泰山植被覆蓋率90%以上,山麓上依次可見落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木草叢,林帶垂直界線分明,植被景觀各異。泰山現有植物總計1858種,其中,低等植物446種;苔蘚植物41科94屬,242種5變種3亞種;蕨類植物13科19屬38種2變種;種子植物120科532屬1012種89變種12亞種9變形。泰山共有野生種子植物107科401屬762種,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屬4種,被子植物105科308屬762種。[參10]

泰山頂部最大年降水量1847.9公釐,出現在1964年;最大日降水量為201.8公釐,出現在1958年。泰山頂降雪年平均27.3天,平均初日10月23日,終日4月24日。最早初雪日為9月23日,出現在1979年;最晚終雪日為次年5月22日,出現在1958年。年平均降雪量90.3公釐。泰山頂降水量比泰安市區明顯偏多,其中,降雪日數為泰安市區的3倍。[參11]

更多資訊 泰山氣象數據(平均數據自1971年統計至2000年,極端數據自1954年統計至2000年), 月份 ...

文化

人類歷史

Thumb
泰山主峰玉皇頂
Thumb
1963年的泰山日出

古代文化

泰山山體雄偉壯觀,景色秀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參12]。《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參13] 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岳之長」。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長」、「五岳獨尊」的稱譽。因其氣勢之磅礴為五岳之首[參14],故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公里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

幾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融入了帝王封禪、詩文渲染、工匠藝術以及科學考察等因素,構成了泰山風景。風景區內形成了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三重空間(以岱廟為中心的泰安城,城西南蒿里山的「陰曹地府」,南天門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條軸線(連接這三重空間的景觀帶,主要是岱廟中軸線北延直到玉皇頂)的景觀格局。從海拔150餘米的山麓泰安市區,至中天門海拔847公尺,南天門1460公尺,玉皇頂1545公尺,層層迭起,構成泰山的獨特景觀。

Remove ads

祭祀之地

歷經幾千年文化積澱,泰山上存有許多人文景觀。泰山是齊魯文化的中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據中國古代各朝代文獻記載,此山經常是皇帝設壇祭祀祈求國泰民安和舉行封禪大典之地。相傳遠古時代就有72位首領來此巡狩祭祀。自以來,中國古代有12位帝王來此封禪朝拜。第一個在此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留下五大夫松的傳說;一說漢武帝八登泰山,驚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參15]。在泰山封禪祭祀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極其隆重的曠世大典。被人認為凡是異姓而起或功高顯德的帝王,天神必將賜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資格到泰山報告成功,答謝受命於天之恩,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歷代傳統。

「封」是在泰山極頂聚土築圓壇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於天;「禪」是在山下小山丘積土築方台壇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之情。圓壇方台表示天圓地方。一代帝王若登封泰山即視為天下太平、國家興旺的標誌。而皇帝本人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真龍天子。所以東漢史學家班固在《白虎通封禪篇》中說:「王者異性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該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所以必於泰山何?萬物之始,交代之處也。」

Remove ads

文革浩劫

Thumb
文革期間,1970年,以比拉爾.霍查為總領隊的阿爾巴尼亞實習生一行7人,遊覽了泰山[參16]。當時泰山岱廟天貺殿已被改造成了展覽館,霍查在參觀了《濟南工程兵某獨立營張秀廷等九烈士事跡展覽》後,還於展館前與中國的工作人員合影[參16]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泰山各類文物古蹟遭遇空前浩劫[參17][參18][參19]馮驥才認為,文革對泰山的破壞應是歷史上最為暴烈與慘重的[參18]。1966年8月25日「破四舊」期間,泰城紅衛兵見像就砸,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砸毀王母池、斗母宮等地的近百作座神像[參20]。同日,泰安水校、農學院等校學生前往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的岱廟,將大殿內的泰山像拉倒,繼而把陳列在殿中的「泰山展覽」也砸了,其中將展品唐摩崖冊頁拓本撕毀[參20];紅衛兵造反派用刷筆蘸墨汁在岱廟大殿東北牆壁畫下部,書寫上了「砸爛舊世界」大字標語,並在西牆壁畫人物稠密之處用鐵鍬橫豎鏟劃,致使壁畫大受損傷[參20];岱廟太尉殿被拆除,正陽門改為水泥新式大門[參17],岱廟配天門、仁安門兩側建起水泥結構平頂展館建築[參21],後石塢大銅鐘和岱廟所存明代銅器被砸爛21公噸[參17]。此外,科學山遭錘打炮轟、三年毀石萬餘方,特別是地處蒿里山與扇子崖之間開闊地帶的著名風景名勝點「擂鼓石」被毀,西漢末年赤眉農民起義在泰山的古遺址遭嚴重破壞[參17]

文革期間,泰山上各類自然景觀也遭到嚴重破壞[參19]。1970年2月6日,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就中央《文化大革命信訪簡報》第四期反映泰山砍伐樹林、亂打山石的人民來信,作了親筆批閱,中共山東省革委核心領導小組接到批示後,於2月11日發出了《關於認真做文物古蹟、山林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參16]。此後,省組織調查的情況是[參16]

泰山濫伐山林,亂打山石的情況極為嚴重。「王母池」東南、「虎山新村」西坡的風景林樹被砍光,護坡石被起走。「普照寺」和「大眾橋」附近的20餘棵高大風景樹,全被砍掉。「對松山」和「後石塢」風景區的古松亦被砍掉三十餘棵。岱頂、普照寺、虎山水庫等處的自然風景石,亦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岱廟內有九塊漢畫像石,一塊斷為數截,一塊當了過門石,其餘七塊棄置在「炳靈門」附近;一塊魏墓志銘,當了「台級石」。當時的泰安地革委把「泰山管理處」和泰前公安派出所給撤銷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濫伐山林、亂打山石的現象。

Remove ads

宗教史蹟

Thumb
增福廟
  • 道教:據傳說戰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岩洞;秦漢後祠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於西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泰山是著名的道教女神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奶奶、萬山奶奶)的道場。泰山也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
  • 佛教:於西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西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岩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岩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把泰山靈岩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

文人墨客

Thumb
泰山上的石刻

數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被融入帝王封禪、宗教神話、書畫意境、詩文渲染、工匠藝術等文化因素,構成了龐大的泰山美學文化。孔子杜甫等名人雅士更曾到訪此山,並留下詩句。孔子的名言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詩歌望岳姚鼐的散文登泰山記等等。

泰山石刻

歷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釋道、傳道、受經,文化名士登攀覽勝,留下了琳琅滿目的碑刻、摩崖、楹聯石刻,而泰山的摩崖石刻也是名山之最。

泰山石刻現存1800餘處,其中碑碣800餘塊,摩崖石刻1000餘處,分布為岱廟157塊、岱麓215處、登山東路576處,岱頂258處,岱西80餘處,岱陰44處,靈岩寺400餘處,神通寺100餘處;主要包括歷代帝王封禪告祭文、寺廟創建重修記、石經墓銘、頌岱詩文、提景及楹聯等5類,大部分為自然石刻。

旅遊景點

遙參亭、正陽門、唐槐院、東御座、秦泰山刻石、銅亭、岱廟坊、漢柏、天貺殿、大眾橋、馮玉祥墓普照寺岱宗坊虎山公園王母池、三疊瀑布、醉心石、對松山、中天門、孔子登臨處、望人松、斗母宮、望仙樓、五大夫松、十八盤、壺天閣、捨身崖、天下第一山、白雲洞、象鼻峰、無字碑、宋摩崖、丈人峰、月觀峰、仙人橋、五岳獨尊、孔子廟、天街、玉皇頂、碧霞祠、南天門、拱北石、唐摩崖、北天門、大/小天燭峰、望天門、堯觀頂、姊妹松、元君廟、三折瀑、天燭瀑、玉泉寺、後石塢、青桐澗、竹林寺、無極廟、天勝寨、長壽橋、白龍池、傲徠峰、扇子崖、黑龍潭、彩石溪、釣魚臺、海眼、元君廟。

泰山氣象站

位於日觀峰,是中國第一個永久性高山氣象站。它由中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選址於泰山,並於1935年建成。該氣象站的碑文由著名教育學家、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撰寫。這座氣象站屹立在泰山之巔已經82年,見證了風雲變幻。日觀峰氣象站是泰山的一處景點,也是中國氣象事業的重要里程碑。

圖集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