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洋涇浜聖若瑟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洋涇浜聖若瑟堂(法語: Église Saint-Joseph de Shanghai)是一座位於中國上海市黃浦區四川南路36號的天主教堂。
歷史
道光二十六年(1847年),耶穌會會士梅圖爾(Lemaitre Mathurin)神父憑藉清廷關於歸還教產的上諭,要求發還城內老天主堂教產,上海道道台另撥三塊土地補償老天主堂教產,洋涇浜即其中之一,該地原為北門外的張家祠堂。主教羅伯濟、趙方濟以及法國首任領事敏體尼都曾居住於此。咸豐元年(1850年),趙方濟在領事館旁建造供外僑使用的小堂。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發生小刀會起義,2萬中國人湧入租界,中國教友也進入小堂望彌撒。
咸豐七年(1857年),天主教江南代牧區帳房杜若蘭神父(Desjacques Marin)從董家渡遷到洋涇浜,成了租界上的第一任本堂神父。咸豐八年(1858年),天主堂周圍有外國教徒92人,中國教徒180人。
咸豐十年三月二十五日(1860年4月15日),在洋涇浜建天主堂,奉大聖若瑟為主保,法國遠征軍司令孟斗班與布爾布隆公使夫人為之舉行奠基禮,次年6月在接近完成第一期工程時開堂。1868年完工,可容1000人。立面及鐘樓重修工程到1877年才得以完成。
同治二年(1863年),法國外交大臣德呂伊斯從中國的賠款中撥出30萬法郎交給江南宗座代牧區,上海耶穌會會長鄂爾壁用此款在上海租界內購買大批地產,經營各種房地產等業務,使教會產業不斷擴大。
同治五年(1866年),耶穌會會士蘇念澄神父(Basuiau Hippolyte)任洋涇浜聖若瑟堂院長兼教區總帳房,該堂遂成教區的經濟中心。
1950年,龔品梅出任天主教上海教區首任華籍主教,將主教府設在洋涇浜聖若瑟堂。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爆發,洋涇浜聖若瑟堂被紅衛兵關閉,並被東華皮件廠占用。
1986年恢復開放,與四川南路小學在同一個院內。1994年,該教堂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在教堂周圍相繼開辦的醫院、學校有:
Remove ads
建築
教堂坐西朝東,磚木結構,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最高處為哥德式鐘樓,高30餘米,鐘樓尖頂上裝有十字架。在1920年代以前,該教堂曾長期是上海法租界內唯一的天主教堂,法國駐上海領事在該教堂內有專用的座位。
-
左耳堂壁畫
-
右耳堂壁畫
-
彩色玻璃細節
彌撒時間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