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洞玄靈寶定觀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洞玄靈寶定觀經,撰人不詳,約出於隋唐之際[1]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已引此經。《正統道藏》洞玄部玉訣類,收有唐代道士冷虛子《洞玄靈寶定觀經注》,《雲笈七籤》亦錄其全文。經文總述定心觀慧之道,稱久而行之,則自然得道成真、智慧圓明、萬法俱備[2]

雖不題天尊名諱,道教中人認為該經為靈寶天尊所說[3][4]

題解

靈寶,指神妙的珍寶。《定觀經注》:「靈者,神也,在天曰靈。寶者,珍也,在地曰寶。天有靈化,神用不測,則廣覆無邊;地有眾寶,濟養羣品,則厚載萬物」。

定觀,指定心息念,智慧觀照。《定觀經注》:「心定也,如地不動。觀者,慧觀也,如天常照。定體無念,慧照無邊,定慧等修,故名定觀」。

後世之論著闡明定觀各有三義,為性相兼修之路徑。《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學者究心大洞,性相兼修,工由定觀。定有三義:攝心住一為安定,灰心忘一為滅定,悟心真一為泰定。始則以心依息,安定以破其粗心;繼則以息依心;滅定以除其妄念;終則心息兩忘,泰定以養其慧光...觀這有三義:一者從假入空,二者從空出假,三者,中道正觀。從假入空者, 離一切幻緣;從空出假者,現一切妙有;中道正觀者,離二邊分別心,心湛寂以悟本來真旨」。

內容

簡介

經文稱天尊告左玄真人[a]來闡發修道之事,主張修道需要做到如下狀態:捨事安坐,內觀心起,滅動心、凝空心,息心精思、意安,寬急得所,自恆調適,制而不著、放而不動,最終達到「真定」。經文還認為: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舊業日銷,新業不造,無所掛礙,迥脫塵籠,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該書還闡述了得道之人的「七候」,即成道的七個階段,以為得至道成、慧乃圓備。

全文

Remove ads

註解

  • 王卡,《新譯道門觀心經》,2009年,三民書局

相關著作

  • 太上洞玄靈寶觀妙經

影響

丁培仁主張司馬承禎的《坐忘論》並非憑空所創,而有其傳承源流。他認為《坐忘論》直接依據的經書主要有《太上老君內觀經》、《常清靜經》和《洞玄靈寶定觀經》[6]

孫思邈《太清存神煉氣五時七候訣》(或稱《存神煉氣銘》),以及司馬承禎坐忘論》皆提及《定觀經》「七候」之說[7]。此外,該經「捨事安坐」的觀念,也與天台二十五方便,「具五緣」之「息諸緣務」,和「調五事」之「結跏趺坐」相應,是採佛教禪定之學的架構,走往道教「煉形」的路徑[5]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