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洱源文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洱源文廟,即浪穹縣文廟,位於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茈碧湖鎮玉湖社區溫泉街,始建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原建築現存大成殿。1996年12月公布為第五批洱源縣文物保護單位[1]。2013年10月23日公布為第五批大理州文物保護單位[2]。
歷史
洱源文廟始建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知縣金文舉建於分司署址。弘治五年(1492年),分守參政毛科遷建於縣治西山之麓,即今址,後因年久失修而傾圮。萬曆八年(1580年),知縣陳橙改建崇聖祠、尊經閣。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縣羅時昇重修。二十四年(1685年)知縣吳文鷺建雲路坊。二十八年(1689年)知縣趙珙、教諭張端亮、訓導劉發祥重修。三十一年(1892年)通判黃元治新造神座,並增拓左右兩翼。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縣關士信重修。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1764—1765年),署知縣胡琅、徐沅先後修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知縣韓騰增建省牲所、齋宿所。道光十一年(1836年)增修倉聖祠。道光十八年(1838年),地震傾圮,知縣樊肇新修葺。咸豐六年(1856年)在杜文秀起義中被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知縣陳文錦重葺。[3][4]
民國二十年(1931年)文廟東西兩廡被改設為民眾教育館,明倫堂則改為縣立中學校務處。此外,由於文廟內流出溫泉,泮池被改為民眾游泳池。[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洱源文廟先後由洱源中學、洱源縣文化館、洱源小學使用。大部分建築被拆除,僅大成殿得以保存。1996年對大成殿進行搶救性修繕。2014年維修大成殿、月台。2017年恢復重建了弘道門、泮池、狀元橋、金聲玉振二坊、櫺星門、名宦鄉賢二祠、大成門、南北兩廡、崇聖祠和其它附屬建築,並重塑大殿內塑像。[6][7][8]
Remove ads
建築
洱源文廟坐西向東,依山而建,布局為左廟右學[5]。原建築現存大成殿,並恢復重建了弘道門、泮池、狀元橋、金聲玉振二坊、櫺星門、名宦鄉賢二祠、大成門、南北兩廡、崇聖祠等建築。大成殿五開間,通面闊19米,通進深15.7米,重檐歇山頂建築[9]。
-
弘道門
-
櫺星門
-
大成門
-
大成殿
-
大成殿
-
崇聖祠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